《父母课堂》教会我正确爱孩子
儿子上小学了,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转折,第一次独自去面对一个陌生又庞大的群体,作为家长,我们也将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智、角色的转变而带来的新问题,于是,怎样指导他与同学相处,怎样帮助他学习进步,怎样引导他正确面对竞争都成了新问题。正当自己苦苦摸索、迷茫的时候《父母课堂》出现了。
开始,并没有把这本小杂志放在眼里,主观的认为又会是一些千遍一律的陈词滥调,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单凭这些空洞的语言又能改变什么呢?可当我拿起书,安下心来每一篇文章看下去时,马上转变了对它的看法。从开卷的一个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到每期的关注、专访、名人家教,从教子良方的生动个例到孩子的心声,都是那么的真实,富有感染力。有时,一篇文章会有力的击在我的心坎儿上,让我这个做母亲的切切实实的感到汗颜。就拿13年3月刊上“关注”里的《今天怎样做父母》这篇文章来说吧,文中作者的观点是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用自我良好的素质熏陶孩子为不教是教,这让我对孩子的教育重新做了思考。
所谓“素质”是一个综合又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身体与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知识素质。评判一个人素质之高低首先要看其应对、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其次,还要看其在遇到压力与挫折时的应对方法。而现今我们的教育制度恰恰阻碍了此方面孩子的锻炼,一切以应试考试作为评判一个孩子是优是差的标准,这种弊端有目共睹,而我们没有能力去抵制、去改变这种社会制度,只有在这种体制下自己创造一个小的氛围,让孩子体验真正的童年。
尊重孩子的童年,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才是我们做父母所应具备的素质。怎样才能做到呢?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童年,当孩子长大回忆他的童年时,你是希望他做那个兴高采烈地描述者呢,还是希望做那个低头不语的沉默者?也许我们是被逼无奈,让孩子过早的步入到社会的竞争中,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五花八门的特长班,沉重的课外复习资料,疯狂的逼迫孩子提前学习的家长们,可你们是否想过这些最终带给孩子的是什么?非要拿孩子的童年去赌一把吗?我们究竟想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个问题有几个家长能准确的回答?我们是要培养一个学习的机器?还是要培养一个虽然考上大学但患上了心理疾病的孩子呢?我们是不是该认真地思考一下呢?
其实孩子的快乐很简单,他并不需要你花大笔的金钱,也不需要你把时间耗费在周末陪他穿梭于辅导班之间。他只需要你在春暖花开时陪他一起去春游,在他希望想像一个大男孩一样时陪他一起打会儿球疯狂一次,在他晚上入睡前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让孩子活生生的享受到亲情的滋味。这也同样是我们作为父母陪伴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当孩子在手舞足蹈的向你描绘今天他享受到的快乐时,请你不要认为这是无意义的而打断他,你只需要认真地聆听,真心为他的欢乐而开怀大笑;当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时,当学习遇到阻碍时,你要像对待自己最忠实的朋友一样用心去引导他,要知道从这样的引导、思考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反思与启发,这就叫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当孩子为所欲为的畅想时,请不要用你的现实击碎他的童话梦想,请保护孩子原本的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长,因为每个人都是在一个又一个梦想中长大的,当一个人不再有梦想时是多么的可怕!当孩子在家庭中遇到生活上的小问题时,你要鼓励、支持他独立完成,万不可一切代劳,也绝不能讽刺讥讽,要注重培养的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让孩子自己去争取成功,自己真实的享受成功带来的幸福与满足。当我们做父母的真实的领悟并做到这几点时,又有何惧孩子长大后不会自己争取幸福,不懂得接受磨难呢?
每一个孩子都会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成绩就能决定他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做家长的更不能让自己沉陷在“分分分孩子的命根”的狭隘思想里,一个自己都没有大志的家长,凭什么逼迫孩子要为人中之龙?这并不是爱孩子,而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害了孩子。但我们也并不是要孩子不重视学习知识,而要在教育辅导的过程中看是否激发了孩子自身的兴趣,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要留意孩子的学习优点,及时给于肯定与赞扬,给他一个正确的方向,激发他的求知欲,源头活跃了,一切也就会变得流畅。
就让我这个做母亲的先好好学习吧,感谢《父母课堂》带给我的启迪,及时让我发现问题,又同时找到解决方法,我想,有了《父母课堂》做指引,我一定会开心的和孩子一起成长。
天山小学 一年级三班
崔涵博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