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3-06-14阅读次数:162

        

课题

8、三顾茅庐

授课时数

2

文本

分析

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奇才。

作者着重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目标

重点

难点

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第二课时

1熟读课文,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课前

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读《三国演义》,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物

设计思路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真知像美玉,如原油,只有用探索这部钻机才能探知它的秘密。现在就用我们的一双慧眼来探索第八课。      板书:三顾矛庐

生:老师,你写的错了,应该是草字头的。

师:噢,草字头的,说明这个字指什么?(草,老师加上草字头)

那茅庐指什么?(草盖的房子)课文中是怎么说这座房子的?(草堂)

师:说得好,草堂是谁住的?(诸葛亮、诸孔明)好,有人说诸孔明……(不对,诸葛是个复姓,应该是诸葛孔明。)说得好,你们还知道哪些复姓?(东方、欧阳、慕容……

师:题目中的三顾是什么意思?(三次去拜访)谁三次去拜访谁?(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从这个“三顾”你体会到什么?(刘备尊重诸葛亮)那“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是,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后来成了成语,就表示……(诚心诚意地去邀请。)

二、初读课文

1、范读。

提问: “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三顾茅庐”?课文是怎么写的?

2、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  讨论

B.重点字音:疏            吩 塞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两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新授 (精读感悟, 体会诚心诚意、雄才大略)

教学版块一(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一)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

1、一读——大声朗读。

过渡:是啊,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使诸葛亮愿意出山,辅助完成大业呢?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

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3、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一样的意思。

刘备是       邀请诸葛亮出山。(板书:诚心诚意)

(二)、细读课文, 从对话、神态、行动中体会诚心诚意(读读)随机

过渡:

1、刘备的真心到底有多诚?真情到底有多真?还需要我们进一去读读课文,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找找可以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感受感受。

2、学生默读课文。

3、交流。

对话、神态中体会诚心诚意(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当一学生读到以下这组对话时:(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

——(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

2)指导

a、师:嚷什么意思?(喊叫)谁来试一试?个别读,体会出嚷。

b自己练读,指名读出猛张飞。

c引导想象: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不耐烦、讨厌)

d师:从一个字让我们看到了鲁莽。还可以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带着这种心情再来嚷一嚷。(齐嚷)

3)指导(学生点到即可,不说也不要紧)

师:张飞把诸葛亮当作了东西,用字可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

3)引导:刘备怎么说?

a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

师:——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b谁来用斥责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

(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刘备不要张飞去,他就要----亲自去(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学生接话)。

谁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再指名一学生读)

c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教师导:短短的一组对话,我们就从张飞的不耐烦、鲁莽,对诸葛亮的无礼。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刘备求贤的急切,对诸葛亮的敬重。刘备的这份诚意可真是令人感动呀!

行动中体会诚心诚意

1.师:除了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的深深诚意?(学生读有关语句)

2.你们是从行动中体会到刘备的诚意的。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引导生自己说体会)

或师引导T:刘备是打马一路奔去的吗?

S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半里地的时候就下马了,这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T追问:半里多地大概有多少米?

S算:250。”

T继续问:这么远,诸葛亮又看不到,为什么这时候就要下来呢?

S: “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刘备下马步行不是做给诸葛亮看的,而是真心诚意地尊重他。

T再问:当时什么人才骑马?

S将军。”“有身份的人。

很多S马上领悟到:刘备这样做是降低身份。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对他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尊敬。

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扰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指导生扣住关键词说体会,动作表演理解恭恭敬敬,体会虔诚)

不要惊醒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轻轻:生怕惊扰诸葛亮休息。

恭恭敬敬:师:想象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会有怎样的动作?

   (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师:你会对谁这么恭恭敬敬呢?

(小结:看来,刘备用对待长辈的礼貌,对待宾客的热情对待诸葛亮,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刘备可能会对两个弟弟吩咐些什么,又会用怎样的口气怎样的态度?

(学生想象的语言会很丰富,模仿的口气也很像。有的说:二弟三弟,你们且在门外等候,我先进去。有的说:三弟,你性情急躁,现在门外等候,莫要惊扰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

  (4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生谈体会或师引: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

理解半晌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

师:仅仅半天吗?一个时辰就是?

师:古时候,一天一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约是现在两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又一个时辰,一个站一个还躺着。(看图)

师: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的敬重啊!齐读这部分。

转折

T: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急切地希望见到诸葛亮,反映出刘备求贤若渴)

小结:我们从行动中体会到了刘备的诚意,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这些地方,让我们一起回到三顾茅庐之隆中相见这一历史时刻,你可要细细地去品味呦!(观看动画)

带着体会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才悠然醒来……见面。注意标出的关键词。(出示)

教学板块之二(感悟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过渡:刘备为何对诸葛亮如此尊敬,如此诚心诚意的邀请?肯定诸葛亮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通过上节课的初步认识,你觉得诸葛亮怎样?

师引导:是啊。诸葛亮雄才大略。文中也简单写了一写。请大家读课文的345小结,找到有关语句,并说说体会。

环境烘托  体会性格

师:其实,这里的环境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生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

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里有一句——(生接:比喻句)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T
: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T
:人们称诸葛亮为——(卧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这里景色宜人,谁来读好它?

齐读

分析形势 体会大略(第四小节)

师: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T这里有两个词(板书: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雄,是乱世英雄,两汉末年,你还知道有哪些乱世英雄?
S
孙权、曹操、吕布、董卓……
T
纷,纷乱,争斗,当时战火边缘,民不聊生啊……

T当时诸葛亮是这么说的:将军想成就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三足鼎立之势,然后可图中原。听了诸葛亮这番话,刘备-----茅塞顿开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S
像瓶盖一样一下被打开了,人的思想解放了
T
你比喻得很形象,就像我手里的瓶盖一样是的一声打开了,下子打开的,叫顿开茅塞呢?堵在人们心里的堵塞人们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开了,心里豁然开朗。谁茅塞顿开(刘备)读一读词语。

师:通过这一段谈话,刘备就明白了当时的形势和以后的打算。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有谋略。确实值得刘备三次邀请。齐读第四小节。

出山战况 验证才华

T: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  板书(如鱼得水)谁是鱼,谁是水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什么?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火烧赤壁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巧设空城计”……

T:以少胜多的办法,都是谁设计的,可见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对刘备有多么重要。难怪刘备会三请诸葛亮。再读读最后一节。

四、延伸拓展   深华中心

T:(延伸)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初步认识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那这个故事对你生活中又有什么启发呢?(待人诚恳,谦虚  不要摆架子  对人要尊重……

T:诸葛亮用我们现在的说是什么?(板书: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第二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用来到……只见……”说几句话。(仿书上写)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提示:写你去过的地方,三分钟写三句话。

2、生写

3、师检查择优赏读:

引导学生回想校园一角、名胜古迹、赵元古银杏等地方。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三、背诵课文34节。

四、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作业

设置

第一课时

1、读《三国演义》

2、尝试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1练习册。

2、预习第二课

 

板书

设计

第一课时

8三顾茅庐

刘备         (如鱼得水)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第二课时

8三顾茅庐

            来到……只见……”

资源

运用

网络、练习册、课本、

课后

反思

目标达成

亮点采集

(主要填写本科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学策略的成功点)

 

 

 

 

 

 

 

 

 

 

 

 

问题反思与改进

(主要填写如果我再次给学生上同样的内容,我会在教学时做哪些调整?)

 

 

 

 

 

 

 

 

 

 

 

 

 

山东省青岛天山小学 www.ts.qdedu.net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国二路18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97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