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冠卓 论文

发表时间:2014-04-09阅读次数:19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掩卷沉思,真是觉得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从某种意义上与佐藤学先生是同行,感动于他的亲力亲为,为了教学研究不辞辛苦的敬业精神。作为一名读者,感慨于佐藤学先生对一些虚假的教学现象和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的毫不留情的犀利批判。作为一名学习者,感悟于他的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本书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该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作者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在学习班中,推动实现“ 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学校里推进构建教师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在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方面推进有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他提出了未来学校的形象——“学习的共同体”,从内部推进对学校进行的改革。
这其中,第一大部分教室里的风景中,关于学生“主体性”的论述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并且盼望着在学习中实践。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不禁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1.反省:这是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不正常现象。
作者在书中提到,在日本的中小学中存在这种现象:小学教室“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高中教室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的教师,我切身地体会到,这种现象在小学的低、高年级中同样存在。而且,在读这本书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有关。其实不然,在作者访问的一些欧美学校中发现,学生的年龄越大越能活泼地、明确地发表意见或表现自己。那么,中日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呢,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如果在幼儿园、小学时代过分地强加以虚假的主体性的话,到了初中、高中后,学生就会尽全力去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从而使他们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成长。
2.反思:这是一些我们信以为真的虚假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原来“虚假的主体性”是罪魁祸首,读了书中批判的教学方法,我不禁不寒而栗。我经常运用的,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是虚假的,是割舍了学生情感、思考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英语课上,经常会有类似的对话“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colour…?”(你最喜欢的季节、颜色……是什么?),在老师的引导、鼓励下,学生一定会回答“My favourite season\colour is….”(我最喜欢的季节、颜色是……),如果哪个学生回答我没有最喜欢的季节、颜色,老师和同学一定会向他投去异样的目光。其实,作为独立的个体,可不可以没有喜欢的季节和颜色呢?学生真正的情感和思想,其实就是这样被一次一次地忽略和压制的。
3.反问: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1)让教室成为“润泽的教室”,让课堂成为“润泽的课堂”。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信赖的关系。作为英语教师,我觉得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英语不是孩子们的母语,出错是很正常的现象,怎样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呢?在与外交的接触中,我也学到一些方法,例如,在班里张贴标语,“It’s OK to make mistakes in this classroom.(在这个教室,可以犯错误)”。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赋予每个人说“Pass”的权利,就是你不想说的时候可以不说。学生在这样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中,“主体性”能更好地迸发。
   2)真正地理解“主体性”。“主体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润泽的教室”,它一定是在“应对”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表扬积极发言的学生,但是,一定不能忽略认真倾听的学生,他们同样值得表扬。要让学生明白,“倾听”和“发言”同样重要。
  3)践行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对学生传递的信息,教师一定要有情感的呼应。例如,在英语课上,我和孩子们讨论周末经常做的事情。“What do you often do at the weekend?”学生回答,“I often watch TV.”他的回答完全对,此时,我如果说,“Good.”那我的应对就属于“漫不经心,麻木不仁”。但是,我如果给他提出建议“Don’t watch TV for too much time. It’s bad for your eyes.(别花太多时间看电视,对你的眼睛有害)”这样就很容易和学生构成情感的碰撞和呼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期待着把学到的佐藤学先生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青岛天山小学
                                        于冠卓

 

 

 

山东省青岛天山小学 www.ts.qdedu.net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国二路18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97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