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真诚沟通,从心开始”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2011年公民教育家校课教案

课题:小小网虫我做主
发表时间:2011-06-09 阅读次数:502

课题:小小网虫我做主

授课班级:三、2              授课教师:金迪

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

2、了解网络的不良信息带来的危害。

    3、体会文明上网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4、掌握文明上网的方法,并正确利用网络来提高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现象:

一些家长,家里不买电脑,禁止孩子上网,不准孩子阅读休闲读物,甚至不准看一些电视娱乐节目,担心孩子从中学坏。家长们是一片苦心,想给孩子们营造类似真空的纯净环境,可是,这种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观察很多“网瘾”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严格“管教”的家庭。他们染上网瘾的路径是:长期被禁止,一旦获得独自上网的机会(比如到社会上的网吧),就抓紧时间过足瘾,而由于未养成辨识不良信息的能力,很快就沉迷于网络世界。

倒是那些不禁止孩子上网,父母与孩子一起上网,在上网时告诉孩子哪些信息不能浏览,哪些网站提供的内容是违法的做法,却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上网习惯,也会自动甄别网络不良信息。

一个事实是,美国家庭电脑普及率很高,可美国青少年的网瘾现象并不严重,而在我国,很多对孩子禁网的家庭无奈地看着孩子迷失,进而采取的办法还是禁网和打骂。教育不是管教、灌输。

不幸的是,我国学校和家庭,都习惯灌输和管教,而不知道怎样教育引导学生。在管教、灌输的“教育”中,学校和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权利,为他们包办代替一切,只要求孩子学习掌握学校、家长提供的内容;同时,在这种“教育”思维下,就有了对经典作品的删改,以及把某些不存在的作品意义强加到教学中,让学生领会、接受、掌握。  学校和家长认为,如此可让孩子成为自己想要的“好学生”。但这成了一厢情愿,“管教”中的孩子,没有培养起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管理的能力,连基本的价值观念也严重缺乏,他们离开学校老师和家长,就不知道该怎样选择,从而出现十分严重的问题。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要让每个受教育者有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懂得分析、说理、批判、质疑,非但不会屏蔽信息,反而会尽可能把适合学生接受的信息(前提是不违反法律法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取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扮演的角色,不是“说教”、“观点提供”,而是告诉学生收集信息、辨识信息、分析信息的基本方法。这是与“说教”教育相对应的探究式、交互式教育教学。在这种教育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说,删除这句话,就可以删除现实社会和一些学生心中存在的功利读书观吗?反之,根据这句话,老师可以列举与读书价值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们谈自己的读书理想。这样的教学才有真正的价值。

二、分享:

引导学生“绿色上网”

、让学生明确上网的目的。一般来说,上网是为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寻找娱乐。针对这一点,让学生在上网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这次上网要查找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打算跟谁聊天?跟对方聊天有无意义?可不可以玩玩游戏?玩多久才合适?如是等等。有了明确的目的,才可以避免在网上“迷失方向”。

、与学生如实探讨网上信息的真伪优劣,让学生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用生动的事例说明网络色情、网络暴力和网恋的危害性,让学生远离不良诱惑。

、经常与学生交流上网心得,及时了解学生的上网动态,一旦发现不良倾向,就要及时纠正。

、家长要制订假日作息时间表,合理调控上网时间,严禁孩子与陌生网友约会,并善于用典型事例说明其潜在的危险性。

、给孩子推荐健康网站。

、教孩子开通博客,学写网络日记,收集自己喜欢的优秀文章和精美图片并尝试做一些简短评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情趣。

孩子是“调教”出来的,给孩子一个适度的空间,真情关注,循循善诱,孩子就能自觉接受“管教”,就能养成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在学校里,教师要提前灌输相关的教育;在节假日,不懂电脑的家长更要密切联系教师,共同监管孩子的上网动态。

课后反思:

   网络犹如一块神奇的土地,深深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睛。网络又是把双刃剑,在带来种种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而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小学生痴迷于网络,接受不良信息,而疏于学习。如何正确对待小学生上网,成了老师家长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呢?

一、应该引导家长正确认识网络、对待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希望父母首先自己学会,正确运用和使用电脑,学会科学上网,进而从小引导孩子健康上网。我曾经和一个上网成瘾的孩子聊过。我问这个学生:“你开始怎么接触上网的?”他说和妈妈学的,妈妈下班时无聊在网上斗地主、玩游戏。所以文明上网不仅仅是针对未成年人,也是针对全社会的。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都真正明白我们一定要把电脑网络作为促进自己健康成长、促进自己学习、工作和研究的工具来使用,切忌不要把电脑网络作为玩游戏的工具。但对于一些农村学生的家长来说,对网络不是一无所知,就是一知半解,无法对学生的上网进行正确的指导。致信学生家长,让家长在学生放假时也配合学校做好引导和监督工作。  二、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意识到网络是资源的宝库。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明白网络不只是用来游戏、聊天的,更多的可以用来学习和增长知识。可以让学生开拓了知识视野,扩宽了认识世界和掌握知识的渠道。网上的新闻信息、娱乐信息、教育资源等都对学生有所裨益。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单一,而是多样无比。我们要指导、培养、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辨别能力,使之取其高雅、弃其低俗。只有这样,才能受益于网。   

三、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青少年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查资料、玩游戏、聊天是同学们上网的主要目的,特别是网络游戏对同学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这一点我们做老师也深有感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很多的学生都是跟网络和玩游戏有关的。许多学生进网吧玩游戏,由于自制力差,玩起来,不顾时间,忘掉学习,并且陷入其中,甚至难以自拔,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还出现说谎,偷拿家长的钱等许多不良现象。所以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选择上网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适合少年儿童进入的网站,如“中华少儿网”,还有“中国少年雏鹰网”、“中国小学生”、“少先队小干部”、“小学生教育网”、“春苗网”等,让孩子在家长的监护下上网,上文明的、绿色的、健康的网站,让孩子消除对网络的好奇心,四、告诉学生上网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如:上网交流时不要轻易把自己及家庭中的真实信息在网上告诉别人;不要与尚未见面的网友见面;如果聊天时发现有人发表不正确的言论,应立刻离开,自己也不要散布不正确的言论,或攻击别人;“儿童不宜”的网站,不要进去,即使不小心进去了,应立刻离开等等。 孩子好奇心强,面对游戏以及网上花花绿绿的虚拟世界,常缺乏冷静而客观的态度。作为父母或教师,面对“上瘾”的孩子不应掉以轻心,多多引导,必要时强力限制。总之,对于小学生上网,我们不能仅仅去“堵”,而要去“疏”,更要去“导”。只要对孩子们认真加以引导,端正他们的上网的态度,加强网上自我保护意识,共同利用网络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