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效果的“四心”要求
发表时间:2011-06-21 阅读次数:468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一个班要把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各异的各个学生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单靠学校教育是难以达成目标的。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访便成了学校联系家庭共同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家访不是简单的访问,而必需要达到“知心、谈心、爱心关心”的要求。
知心是基础
所谓知心,指的是家访前必须先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基础、性格取向、兴趣爱好及特长,思想动向等。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家访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访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家长汇报情况,而应与家长交流共同教育学生的方法,途径。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才能制定相应的措施,与家长探讨研究出教育学生的最佳决策。记得有一次,笔者与一位刚接手新生的班主任去家访,由于该班主任事先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当学生家长问起该生平时在校有什么表现时,该班主任哑口无言,结果,家访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反而在家长心中留下了不负责任的印象。因此,在家访前,先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是很有必要的。作为班主任,了解学生的途径很多,可以通过平时上课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联系科任老师确定其性格兴趣、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其思想动向、多观察学生、多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家访时才能对症下药,发挥家访的最佳效果。
谈心是关键
家访不是你问我答的采访,而是与家长有目的的心与心的交流。家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走向健康、全面的发展之路。因此,家长的配合程度是家访效果是否明显的关键。有的班主任一进到学生家里,就直奔主题,结果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实,家访是一项学问很大的工作,它直接反映了教师的素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教师的身份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谦卑有礼,坐下来与学生家长进行平等合作的交流。谈话的内容甚至可以是学生家中发生的趣事、生活状态,然后才慢慢的向学生情况方面转移,引导学生家长说说学生在家中的表现。由于当前农村中的家长素质不很高,教师的语言不可太过书生气,更不能故意卖弄自己的学问,说一大堆的教育术语,而应以通俗、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家长交流,把学生家长看成是朋友,把家访看成是一次与朋友的交心。有的班主任,家访时把自已看成是无所不知的学者,与学生家长海阔天空地谈论社会、政治、法律,使到家长无所适从;有的班主任甚至向学生家长发牢骚,直指教育的弊端、学校的制度不完善,这样的家访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爱心是导向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努力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才会自觉的进行家访。爱学生就应为之订立一系列的计划,提出相应的改正措施,还应与学生家长探讨最佳的教育方法。记得过去有一次我向一个学生提出对其进行家访,该生听后不仅没有表现出欢喜之情,反而一脸恐惧。事后才知道,之前我每次向其家长反映该生的情况后,该生都会遭受父亲的一顿毒打,我的心顿时揪了起来,想不到自己的一番好意,竟会让学生如此遭遇,我更加坚定家访的决心。家访前,我制定一系列措施,针对该生平日爱好体育的特点向其家长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并指出靠打骂不是教育的最佳方法,家长听着我的教育,捧着我给他的建议书,愧疚的对学生说:“孩子,以前是爸爸错了,令你受委屈了!”通过这次家访,学生体会到我的爱。从此,慢慢的改正很多不良习惯,学生家长也体会到了我的良若用心,对我十分尊敬。
关心是保障
教育的效果不能简单的从一次家访中体现出来,进行家访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只有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监督、帮助、关爱才能发挥家访的最佳效果。如去年,我班的一位同学,学习基础本来比较好,但由于其态度不端正,整天嘻嘻哈哈,成绩一直提高不了,我对其进行家访后,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思想上还是认识不深,时有犯错。于时,家访后,我不断的对其嘘寒问暧,经常与其谈心,并不断督促他的学习。该生从此态度大改,上课主动回答问题,期末考试成绩一跃进了全校的第三十名。事后,该生拿着奖状,噙着眼泪对我说“老师,这都是你的功劳!”。可见,连绵不息的关爱之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催化剂,它是继续发挥家访效果的保障。其实,大部分学生总能体会到教师对其家访中体现出来的关切之情,但学生并不能持之以恒的感受到这份深情,只有教师在家访后不断的对学生洒满爱的阳光,学生才能不断的自我完善,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