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把握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之主线

发表时间:2011-09-29 阅读次数:507
    当前,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已普遍展开,涌现出了如湖南汨罗、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成功经验。但是,这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的“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素质教育评价在理论与实践上没有及时跟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中学素质教育评价存在不少问题。用“应试教育”评价机制来评价素质教育。用升学率,少数学生竞赛成绩等进行评价。可见,这种评价思想与素质教育评价格格不入。

  其实,上述问题已引起教育界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目前最紧要的工作不是给素质教育下定义,而是要重视素质教育的实践和评价体系的建立。笔者拟就素质教育评价应把握的几条主线略述一管之见。

   1.教育思想——质量——效益线

   素质教育内涵很宽泛,但就本质而言体现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尽管党和国家强调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所体现的思想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干扰和制约而不能真正体现。比如“升学第一、分数至上”、“学生重负担、低效率”、“只注重少数尖子生,忽视差生”等“应试教育”弊端和现象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则与素质教育体现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许多现实例子表明,条件很好的学校,实施的教育是片面的,而有条件较差的学校却坚持开展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问题是教育思想。同此,素质教育思想是否真正体现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学校各项工作是否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无疑是素质教育评价的关键。以指导思想为发端,对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权重必然成为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一方面存在严重的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捉襟见肘,我们用占世界0.70%的经费,培养着占世界20%的中小学生,基础教育投入不足问题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关头!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又存在较为严重的效益低下,主要表现是,办学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产销”不对路;规模办学效益低下,等等。

  应当看到,长期以来,只重质量,忽视效益现象困扰着教育评价。“文革”以后,针对当时教育质量低下的特殊情况,响亮地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在以后的教育发展中,由于忽视了教育效益的评价,在办学上导致了经济相对高投入,重视微机室、实验室、仪器设备、高标准多功能教室等建设,而对此开发利用不够。有些甚至被束之高阁,成为“达标教室”。在教学上则走只注重外延式(延长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强度)而忽视内涵式(提高课堂效率,改革教学方法)的死路子。进而形成无限制加班加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不良局面。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两个重要转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两个转变”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办教育应“质量和效益并重”,这既是素质教育内在要求,亦是素质教育评价的“生命线”。纵观“指导思想——质量——效益线”,它是对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宏观把握。办学指导思想着重体现在质量与效益之上。质量与效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评价一所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状况如何,应三者并重。由于过去偏重评价质量忽视效益,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加大对学校办学效益评价的力度。

   2.教研——科研——特色线

  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可能游离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外。如何根据大纲、依托教材,优化教法、学法,完善教学操作程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素质教育评价之基矗勿庸讳言,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强大威力及社会、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的制约,致使教研工作出现“重考试科目研究,轻考查、检测科目研究”、“考什么就研究什么,就训练什么”、“重竞赛,轻研讨”等现象。有的甚至完全将素质教育排挤到课外,形成“课内抓应试,课外抓素质”的被动局面。因此,教师的备、教、辅、改等各环节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是目前教研工作十分紧迫的任务。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影响教育教学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愈辩愈明的素质教育的内涵是立体的、流动的、丰富多彩的,它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而且包括人格塑造、认知能力培养、身体发育与器官功能发展以及非智力因素与潜能的开发等等,对这些课题的研究是微观的教研所难以胜任的。广大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必须走出备、教、辅、改、考的圈子,站在宏观、宽泛的高度,分析教育现实,预测教育未来,回答教育现实,开展教育科研,探索素质教育规律。

  据此,有些学校响亮提出“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口号,广泛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评价一所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状况如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校长、教师在研究什么。是研究如何更巧妙地加班加点,研究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卷面分数?还是研究学校整体改革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研究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经过扎实的研究与实践,必然会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方法、操作程序等产生具有符合本校特点的看法和见解,就会形成一些具有特点的课题,带动一批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从而拥有自己的特色。如何看待学校特色呢?“我们的学校特色应该是学校创造性地贯彻教育方针所形成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稳定的个性、风貌,其应具备三大特征,即独特性、优质性和稳定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可见,学校办出特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素质教育评价发展的必然要求。

   3.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发展程度线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不仅要学习掌握已有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本身(学习结果),而且要占有镌刻在其中的认识能力。而认知能力的形成不可能通过同化方式获得,而必须通过活动过程及其内化(重演或再现)方可获得。这就是说,在同化认识过程中,认识结果和认知能力的形成是不同步的。正如一个人能拥有和操作一台电脑而不懂得如何生产这部电脑一样。为了解决认识结果与认知能力的矛盾,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学习过程和活动过程。例如学校活动课程的设置就是基于这一认识背景而提出的。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也必须遵循教学认识论的发展轨迹,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力度。

  就现实状况来看,我们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过份偏爱,这既是“应试评价”的惯性使然,也是其易于把握、便于操作,也比较明晰之使然。其结果必然把评价凝固于“考试结果、知识信息量的多少”等静态的、浅层次的冰封之中。由于评价较少介入学习过程之中,缺乏学习过程和认知能力形成轨迹的评价,“高分低能”现象的泛滥也就事出有因了。当然对学习过程和认知能力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理论与实践需要专门作系统的研究,但至少要把握好对如下三类知识的评价:一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客体属性及规律性的知识(客体对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知识);二是关于认识活动的科学方法;三是与道德、审美关系和活动相联系的价值经验(如凝结在精神文化中的情感、理想、审美意识等)。对上述三类知识的评价不可能囿于学习结果范围,必须将评价触角介入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才能予以准确、科学的把握。在评价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基础上,还要把握每个学生动态的发展程度。即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哪些新的进步。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补充性发展(由不全面到全面发展);二是基础性发展(共性的普遍提高与进步);三是延伸性发展(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所选择的各具特点的特长发展);四是隐性发展(学习习惯、意志、品质、个性心理与潜能等非智力因素发展)。对上述内容评价应侧重对每个学生作纵向考察,侧重个体描述而非群体(班级)的泛泛概括,侧重全面发展权衡而非某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优劣评判。提出上述评价素质教育之主线,不在于构建素质教育评价操作体系,而在于辨明素质教育评价几个基点和方向。迎接科学的、系统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的“莅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