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呼唤着新型的教与学的合作关系,提倡从多元的角度来认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是一直困扰老师的问题。小班化教学,为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独特的才能和个性创设了舞台,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自由、主动、健康地发展。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本文撷取一些课堂教学片段,以对话为载体,从营造氛围,启动对话、选择话题,引领对话、再现生活,平等对话、多向交流,精彩对话、超越文本,品味对话五方面作一些粗浅的阐述。
精彩瞬间回眸
《小柳树和小枣树》———— “看到小枣树结满了红彤彤的枣子,小柳树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这下,枣树该得意了吧,不知他会说我什么呢?都怪我,没事干吗说他丑呢?现在好了,轮到我出丑了。真是的,我为什么就不长果子呢?唉—”
《小小的船》———— 按下录音键,录音机里立刻传出了优美的旋律:“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朋友们摇头晃脑地跟着录音机唱,时不时加一些动作,完全沉醉在欢乐的气氛中。
《有趣的游戏》———— “我来说,我来说……”小朋友们离开了原先的位置,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正热烈地讨论着。这是怎么啦?哦,原来他们正自由组合,相互介绍着有趣的游戏呢!
《中国石拱桥》———— 学生两人一组,非常投入地作演示,先把硬纸片横放在两个纸盒上,再把石头压在上面,观察着变化。然后,再把硬纸片弯成拱形,重复前边的实验,继续观察它的变化。看着学生饶有兴趣的研究,你可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在上科学课,实质上,他们正在揭开石拱桥的奥秘,领会课文的内容。
《小小竹排画中游》————我们来画画“江南鱼米乡”。话音刚落,学生迫不及待地动起了手。交流时,有人画了许多鸭子在水中游,有人画了几只青蛙蹲在荷叶上唱歌,还有人画了几个游客坐在游船上拍照片……我请他们给自己的画题上画名,于是,《江南风光》、《如画的江南》、《难忘江南》等一系列题目应运而生。
这些镜头剪辑于我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中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发生惊喜的变化。他们敢表露心声、敢大胆想象、敢努力尝试。这与《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单一、接受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完全合拍的。这些精彩瞬间的闪现,是我努力进行教师定位研究后的点滴成果,与我努力实践“平等中的首席”是分不开的。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他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而文化产品的创造,则需要有获得知识、传播知识、表达个人观点或感受的能力。”他指出:智力是原始的生物潜能,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语言、逻辑、空间、运动、音乐、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每一种智力领域都是通过具体的才能、技能和兴趣表现出来的,这些智力是可以培养和加强的。而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式是帮助他们寻找一个使他们的才能可以尽情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可以沐浴阳光,快乐成长。
克林伯格认为:“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这儿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狭义的“你听我说”式的语言交际,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它是生本、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对话精神为主导的教学形态。它是师生在真理探究、价值建构中的平等交流、双向互动过程,也是对话双方彼此间敞开心扉、相互交纳的过程。这种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交往的,也是创造的、生成的,它体现了现代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民主、平等、互动、交流。在此过程中,阅读者将获得他人无法取代的心灵体验。
只有通过对话,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