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简介
发表时间:2011-09-30 阅读次数:387
郭沫若 1892——1978年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学学家。出身于地主家庭。幼年饱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诗品》等。深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迪和影响。《女神》诗作充满着狂飙突进、雄伟壮丽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突出表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是我国新诗史上的奠基作。并积极倡导革命文学,北伐战争开始,随即投入了战争洪流,先后担任北伐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政治部主任。1927年3月写有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其反革命阴谋。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再度去日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致力于中国古代和古文学、古社会研究。著作丰富主要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研究》《西周金文辞图录考释》。抗日战争中,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担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主编《救亡日报》,团结全国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文化宣传工作。期间,创作了《棠梨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等历史话剧,以古喻今,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还写有诗集<战声》,历史论著《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抗战胜利后,勇敢地站在反内战、争取民主的运动的前列,继续领导进步文化界同蒋介石反动派作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其间写有《蔡文姬》《武则天》《新华颂》诗集、学术论著《李白与杜甫》。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1978年6月12日因病去世,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现有《郭沫若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