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以及小学教师该具备的素质
发表时间:2011-09-30 阅读次数:472
07初教 07301059 刘芳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这篇论文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教育观念的提出并非是偶然的,它是我国当代教育的必然逻辑。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指直接决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教师、学生、学校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对教育本质全面而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对新时期教育的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反复调查研究的结果。素质教育的观念一越来越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国家教育部已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题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与基础、着眼于发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素质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而采取的符合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改善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
“培养什么人”“为谁服务”“怎样培养人”历来都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提高人的素质,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
素质教育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大而言之,就是提高民族素质或国民素质的教育;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但是有人提出,现在这个教育、那个教育,提得很多很乱,如兴趣教育、性格教育、成功教育等等。素质教育,亦属多,乱之列。在我看来,凡是讲什么培养,提高什么,发展什么,形成什么,就可以讲什么教育。如讲培养道德品质,就有德育;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就有政治思想教育;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技能就有智育。现在既然讲提高民族素质或学生素质,自然就可以有而且应当有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改革要明确三个“着眼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改变课程的单一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力求课程设置的时代性;着眼于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发展课程的隐形性。拓宽学生视野,更新教学内容,在调整课程结构上动真格;认真优化必修课程,大力开发选修课程,积极参加活动课程,为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学校鼓励教师自编教材。
对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素质。为使教师群体具备开展素质教育的素质,学校需要开辟三条主要的途径:① 扎扎实实地开展师德修养的培训,除了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② 认认真真开展“双学”和“双研”活动,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定课题,自转加压搞科研;立专题,钻研业务搞教研。③ 实实在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功训练,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良好素质为出发点,选连教育技巧,提高教育艺术,充实教育本领,丰富教育手段。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同时又指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术,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这说明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然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必然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面对教育要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具备以下素质。
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其中可以包括:教师应该通过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对学生深厚热爱的感情;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师从教的基础。作为教师既要有精深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相当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具备教育科学的知识。
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能力。现代社会,教育 ,教学活动日益复杂,教师只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还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学者未必是良师”,意思是说具有博大精深的知识,可以成为一名学者,未必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有专业的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外,还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能力。
教师必须有任教资格相应的学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取得教师资格应相具备相应学历。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 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凡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才能不负党的和人民的重托,才能在全社会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参考文献:《国民素质教育论纲》 唐之享 著
《素质教育论》 燕国材 著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