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小班化教育的中国模式:实现教学过程公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0YJD880001),第一次学术沙龙于2011年5月25日在杨浦小学举行。本次沙龙主题为“基于小班的学习中心建设”,旨在探讨基于多元智能、差异学习理论建构的小班化教育环境——学习中心的可行性。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李雁冰教授、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朱清一教授、教研室主任邹雪峰老师、杨浦区教育局张鹰科长、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张治、李忠校长,基层学校教科室的负责老师,以及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系研究生、课题组成员约50人参加了本次沙龙。沙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摩在小班学习中心实施的一堂阅读课,第二部分是研讨活动。
进入研讨议程,课题负责人董蓓菲博士首先介绍了基于小班学习中心建设的理论构想以及4个月的实践研究过程。她指出:国内中小学课堂环境主要分为教和学两个区域。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小学生智能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将小班课堂划分为三个区域:全班教学区域、小组学习区域、个别辅导区域。在小组学习区域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结合上海小学课程设置,形成六个中心:媒体中心、阅读中心、写作中心、发现中心、艺术中心、表演中心。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为:在全班教学之后,学生进入各中心学习,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学生则在个别辅导区域学习。最后分享学习成果。
与会专家及一线教师就课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李雁冰教授认为,教学研究从教转向学是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今天的这个课题切合了这个趋势,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放在学习环境建设上。突出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个别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认识人类学习提供了一个框架,有助于我们认识学生的学习差异。她建议本课题旨在同一个教学环境中,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按照不同的学习速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那么,教学目标的预设应定位在最低目标。朱清一教授说:刚才,我在学习中心看到学生借助自己擅长的智能学习童诗,并通过童诗学习得到多元智能的发展,我很赞同这种基于理论的创新实践研究。第一个建议是在各学习中心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探究所需的资料;第二个建议是这类课堂应设置教学助理,尝试合作教学。邹雪峰老师则提出后续研究的期待:学习中心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中心的学习重点、分享阶段除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否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自一线的教研室负责老师则把“基于小班的学习中心建设”比作小班教学软件开发,希望能像office那样开发出诸如PPT、WORD这样的功能。与会专家和老师纷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研究设想。
最后,课题负责人董蓓菲博士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以及成果的普适性四个方面作了总结和回应。并就大家提出的宝贵建议和研究期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