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本学期的精品课,观摩了许多老师“导课”的方法,我收获颇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自己从各类教育书刊杂志上所看到的,总结了以下“导课”的方法。
1.巧设疑难导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叹开始。”教师导课时若能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难点,巧妙设疑,就会在上课伊始即将学生带进问题的漩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2.分析课题导课法
分析课题导课法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
3.叙述故事导课法
故事本身有情节,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课。这样的导入令学生兴趣盎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4.创设情境导课法
情境导课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方法。。
5.设置悬念导课法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从而造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心态。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恰当适度的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太悬或不悬都将降低学生学习主动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6.运用比较导课法
所谓比较,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语文教材有的课文就是将两篇反映同一主题、感情基调不同的文章合为一篇,这样更适合用比较导入法。
7.介绍说明导课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亦可从介绍作品的地位和影响入手导入新课,这样的导课,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其实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诸如直接导入法、名言导入法、归纳总结法等。总之,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教师只要注意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新课导入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