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面对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21世纪的发展前景,革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浪潮。在改革中,初等教育的革新虽然涉及初等教育的普及、目的、结构、内容、方法和管理等诸多方面,但从有关资料来看,许多国家都把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作为革新初等教育的中心环节。各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如下:
一、加强科学技术启蒙教育
1984年10月在日内瓦举行的第39届国际教育会议认为,进行适当的科学技术启蒙教育是初等教育课程革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会议在给各国教育部的建议中强调,进行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进展,儿童性格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迫切需要予以安排,发展儿童对科学的基本态度;使儿童获得从切身环境出发,与智力、体力相适应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术;促进儿童与自然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建设性的相互影响,增强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使儿童具有对新技术和科学应用的知识和敏感,培养对待自然和对待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学习、工作的正确态度,从而为儿童走向未来社会生活作好准备。
各国在科学技术启蒙教育中都着力于发展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在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新的小学自然 (理科)教材大多以探究性的叙述代替了结论性的解释,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和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要求儿童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只用耳朵“听”科学和用眼睛“看”科学。捷克斯洛伐克强调从幼儿教育起就重视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儿童的创造力。新的小学数学教材,从二年级起就开始学习简单的数集概念,以改变过去的机械学习,启发学生思考。瑞典在科学课程中十分强调实验和实地考察、现场活动和其他实际操作。法国在小学设置了一门“启发活动”课程,每周7课时,没有确定的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若干科目领域,实际上是一种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新途径。
在科学技术启蒙教育中,环境科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英国小学十分重视环境科学,要求培养儿童适应 21 世纪环境的需要。在匈牙利,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设有“环境”课。在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儿童了解地球、宇宙空间、环境和能源科学,教学时间每天一学时。
二、努力发展综合课程
国外一部分课程专家认为,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小学课程的门类不宜过多,分科不可太细,课程设置应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实行综合化课程可以减少课程门类,避免各科教学内容重复,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各门知识的相互联系,又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因此,跨学科开设综合课程,已经成为当今各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趋势,欧、美和亚太地区许多国家进行这种改革实验,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整合课程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图景。可以防止学生把各门学科的知识割裂开来,为学生提供整体的观点,使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恢复知识的完整性。整合化的教学更具适应性,比分科教育更易于接受知识的变化。(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整合课程更有助于学习和学生个性的发展。综合化课程是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特点而编制的,非常重视非认知因素,比分科课程按逻辑原则编制的,更有助于课程和学习条件相一致。(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过分的分科教学不能鼓励学生间的合作。综合化的课程既可鼓励合作,又不排斥学习上的竞争。同时,整合课程较分科课程更有利于适应来自社会和知识方面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4)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整合课程可以消除由于课程繁多、分科过细给学生造成的负担过重的偏向。
就目前课程整合的状况看,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自然科学的整合课程,即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保健、环境科学、技术等各门学科综合而成一门课程。如美国的科学课、法国的科学与技术、日本的理科等均属这一类型。二是社会科学的整合。这是将历史、地理或公民等学科综合成的课程。如西方许多国家开设的社会课等。三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而成的科目。目前世界上方兴未艾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兼容的STS课程就属于这类。如马来西亚的人与环境课、德国在小学1~2年级开设的常识课,以及韩国的生活课等。
此外,在课程设计上,按照专题组织综合课程也是当前一种较常见的形式。这些专题的选定往往与儿童所熟悉的事物相关,并紧密结合儿童的兴趣和爱好。许多专题在一些国家几乎是相同的,如“我们身边的事物” 、“我们的学校和邻居” 、“我们的家乡和人民”等等。德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对初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目前在基础学校设立的“促进课”,就是采用“事实教学”,围绕儿童的环境进行学习,其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以及家政、交通安全教育、性教育等广泛领城。有些国家提出若干综合性的教学要求,如“基本技能学习”、“生活经验”、“工作经验”等等,由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泰国的“生活经验”也综合了社会学习、自然常识和健康教育的内容。还有一些国家虽然仍采用学科教学的形式,但教学内容已经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例如“自然”或“理科”课程,内容涉及生物、气象、物理+天文、环境、保健等许多学科的知识。“社会”课程,内容涉及地理、历史、法律、公民、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初等教育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在一些国家小学低年级课程的设置上反映得尤为明显。尼泊尔小学一年级完全实行综合课程,综合课的主题是“儿童及其环境”,以促进儿童个性的均衡发展。韩国从1982年起改革了小学1~2年级的课程,将语言、道德和社会科学知识综合为“现实生活”课,将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综合为“探究生活”课,将音乐、体育、美术综合为“快乐生活”课,其目的是使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减轻儿童的学习负担。日本在1~2年级开设了“生活课”,综合进行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知识的教学。马来西亚在新的小学课程设置中,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科目,在1~3年级纳入语言教学中,在高年级列入“人类及其环境”的科目内进行教学。
各国实行综合课程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多数国家主张让儿童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通过直接的体验、观察、实践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得对于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家庭和社会也参予课程发展,例如聘请家长或社会有关人员来校授课。20世纪70年代,苏丹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在国内最落后的农村地区建立了24个“农村教育综合实验中心”,课程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设置,培养学生具备当地所需要的生产技能,也对当地的农民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