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国外小学课程改革趋势 (转载)(四)

发表时间:2011-09-30 阅读次数:544

    加强实用性课程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而传统的小学课程主要是为升学服务,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脱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偏重于反映城市的特点,忽视广大农村和不利环境地区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很多国家在课程改革中注意加强实用性课程的比重,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联系。在一些国家发展了一种“共同核心”课程,这类课程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教做人、工作和生活之道,课程内容的范围较广。澳大利亚政府为全国课程改革拟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设计的指导方针就是从主要传授知识,逐步转移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培养掌握技巧的能力,它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而不局限于传统教育的“读、写、算”的狭窄范围。 

   近几年来,实用技艺方面的课程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在小学课程中的比重逐步增大。有的国家在小学高年级的课程中引进了一些职前培训的内容及实践,帮助学生获得生产劳动技能,使他们在不能升学的情况下,能够较快地投入工作。斯里兰卡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中安排了种植花卉和蔬菜、做简单的手工等;坦桑尼亚、印度等国设立了家政课,智利在小学进行了“学校菜园计划”等多种实验。在一些国家,小学13年级没有固定的教材,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是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它直接利用儿童的生活环境并联系当地的实际和需要进行教学,构成科学技术教育的入门。  

    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地方化   

在许多国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材由中央教育部门集中管理,很难适应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而且权力过于集中,实行任何改革的进程都相当缓慢。为了使课程设置不仅能适应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的环境,而且也适应具体地域的需要,在世界各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实行非集中化似乎已是大势所趋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谓“非集中化”,就是给地方更大的权力,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使教育能够更主动、积极地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要,取得更高的效率。

  在澳大利亚和英国,学校可以在总的规则要求范围内,决定其课程如何设置,在芬兰则给学校一定的权限,让它们提出各自的原则、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的具体方针。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为了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小学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两种。基本教材供所有儿童使用;补充教材属综合性教材,内容是从综合角度观察世界,供天赋较高的儿童开设音乐、外语或数学专科班。专科班学生也要学习一般课程,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每周可以多学几节自己选定的专业课。印度在各邦都成立了课程小组,研究决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课程、教材和教师用书。小组成员由教育科研人员、教师培训人员、教材编写人员和教师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