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是学校和家长相互沟通、彼此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家长直接了解学生在校表现的最佳窗口。对于一名老师来说,一个学生只不过是班级的几十分之一;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个孩子则是百分之百。老师只有给予每个学生百分之百的关爱,才能赢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家访是为了让家长成为学校、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协调者”,成为学校、老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好帮手,这样才能达到共同教育好孩子的目的。
10月14日下午5:30,我们几个老师开始了又一轮的家访活动。第一站,我们决定走访离学校比较近的王同学家。虽然知道他家的大致方位,但不知道他家的门牌号码。走到巷口,远远看到小巷的尽头有几个人,我们快步走近询问,恰好他的妈妈在场,我们说明来意后,她即领着我们进屋。
王同学身材瘦高,性格内向、倔强,上课总喜欢低着头,注意力不太集中,思维不够灵活,缺乏朝气。在家非常害怕父亲,不愿跟母亲交流。为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特地把他转到外地住读。由于在外地就读不便,本学期又转到我班。但孩子在学校表现并没有多大改观,我们和他妈妈交谈了孩子在校的表现,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办法,希望他以后能多和爸爸妈妈沟通。他自己也下决心努力改正缺点,争取进步。一直到6:35我们才离开他家。
反思:一次成功的家访,或许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走进学生家庭是我们的责任。通过沟通与交流,尊重、关心每一个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家长交心,家校联手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我们一行人又来到李同学家,李同学不爱学习,多次欺骗父亲说是在同学家过夜,实际上是在彻夜上网。他迷恋网络游戏、贪玩,连父亲都奈何不得。开学至今,我多次找他谈话,还发动学生监督他、帮助他。只要他有进步,我就表扬他。现在他变得有礼貌了,能按时完成作业,父亲也明显感觉他上网少了。看到他有进步,他父亲也为之高兴。
反思: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困惑,作为老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如不好意思麻烦我们,我们就要主动一些,多跟他们交谈,因为家长的提高也会带动孩子的进步。
来到黄同学家,黄的爸爸在家吃饭,对老师的来访感到手足无措。我们说明来意,她爸爸这才回过神来,连忙将我们请进家里。黄的爸爸言语不多,只是默默地听老师反映情况。听说女儿不怎么吃零食了,课间没再疯打吵闹了,学习态度也比以前端正多了,父亲开心的笑了,对于老师的关心和教育充满了感激。
反思:没有哪一个学生愿做“差生”,他们都想努力,只是他们的心灵比较脆弱,经过几番努力未果后,很容易自暴自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地关心他们,引导他们,让学生明白循序渐进的道理。在思想上扶一把,方法上拉一把,让其时刻保持阳光的心态,自信的信心,昂扬的斗志,就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此次家访,令我们最为感动的是家长所表现出来的对学校、对老师真诚的理解,特别是源自家长的那份信任,那份发自内心的渴求和敬意。一个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家校双方的积极配合。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