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发表时间:2012-03-15 阅读次数:501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既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在平时的备课、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自身长期以来的一些问题,曾经认为是优势的东西,在新课程背景下却制约着我们的教学。经过不断的反思和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要落实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最大的变化是教学行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是课程的主宰,学习者必须服从教师。新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相互协调的、相互发展的同等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权力真正交给学生,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观察学生,欣赏他们,赞美他们,祝贺他们,促使他们在教师的美好祝福声中探求知识,把握人生的目标,朝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有时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有些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学内容,基本上学生没有思维活动,教师只培养了学生机械的动手能力,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看似热闹,实际上只是形式而没有实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少深刻的思考。关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法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三、学会尊重、赞赏学生
“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不歧视他们;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不以分数论优劣;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多和他们谈心交朋友;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四、学会帮助、引导学生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互动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应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不是教学行为模式化的体现,而是教育智慧的充分发挥,同一段时间,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同一种行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不同的处理方法。
新课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
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教师的本职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应引导他们解除矛盾;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发展成绩,促使学习活动达到一个新高度。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培育: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学会激励、表扬学生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于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掌声鼓励”……进行笼统地评价。这样廉价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无论学生对问题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教师的表扬,无论课堂上学生怎样不守纪律,从不给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他们还会在乎表扬吗?他们还会对破坏纪律、影响到他人的学生感到羞愧吗?一味表扬,正如一味处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对有过错或偶有过失的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太多地去动用什么语言的脑筋。而是要言之有物,行而有效。尽可能由“评价无痕”做到“教育无痕”,从而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到学生评价的自主内化。教师应转变观念注重正面引导,以激励为主,看重学生的点滴进步,允许暂时的落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个性、特长,使学生积极向上。
总之,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师必须要重新定位。否则,只将新课程标准挂在嘴上,不落实在行动上,新课程改革效果就不明显。新的课程改革,不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促使教师主动的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使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使教育改革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