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能动”教学法教与学的策略
作者:崔妍 发表时间:2012-06-08 阅读次数:609
学科 |
语文 |
教师 |
崔妍 |
教的策略 |
创设最佳教学氛围激发情感共鸣 |
应用范围 |
阅读教学 |
策略应用(结合案例写出理论依据及操作要点)
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文教材的内容看,新课程语文教材包含了比旧教材更加丰富的内容,选取的课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最易触动情感的地方,激其情、奋其志、引其思,从而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操作要点:
1.选在高潮处。高潮是叙事性作品中基本矛盾冲突发展到最紧张、最尖锐的阶段,也是人物情感和性格表现得最淋漓尽致之时,因此,把动情之点选在作品的高潮处,最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2.选在有疑处。思源于疑,疑引人思,有了疑问,思维活动才能不断进行,情感才能不断被激发。
3.选在无疑处。南宋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语文教材中,有好多地方看似浅显,以为明白了,其实不然。如果细细揣摩,将会品味出其中的深意和妙处,从而受到感染。 |
学的策略 |
培养品词析句能力的策略 |
应用范围 |
阅读教学 |
策略应用(结合案例写出理论依据及操作要点)
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操作要点:
一、教师引导,学法指导
教师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识别哪些语句是重点语句,怎样从重点语句中筛选出重点词语,从词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二、学生合作,思维碰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逐一汇报、补充,把自己没有发现的关键词句进行补充,在听取同伴发言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的思考结论。
三、学生自悟,个性阅读
写人、写事的文章,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词句是关键;写景的文章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是关键;说明文的关键则是介绍事物特点作用的词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