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以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在于激励、唤醒、
鼓舞。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一课中课前创设情境:师徒四人在西行的路上,孙悟空说,现在有一个西瓜分给咱们四人吃,四人分别吃这个西瓜的1/9、1/7、1/5、和1 /3怎么分呢?八戒抢着说,我来分,我的饭量最大,吃的多,所以我吃1/9,师傅吃1/7,沙师弟吃1/5,大师兄饭量最小,就吃1 /3吧,听完八戒的话,三人都笑了,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样在课前设计了同学们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八戒分西瓜》的故事,通过八戒分西瓜,师徒三人在笑,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充分展现学生个性,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人,独特就意味着与众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其个性。
如在学习《认识几分之几》时,我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从学具袋中选取1张纸片,将它平均分成若干份,把其中的几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再用一个分数表示涂色部分。让学生自己尝试用一个数表示涂色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涂色部分没有限制,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这样做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几个分数,让学生发挥自由想像和创造,任意折、任意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扩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它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乐趣,体验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面积含义时,教师联系教室里黑板上方悬挂的国旗这一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把国旗的四周镶上一道金属框,这个框有多长?这是一个已学过的数学问题——周长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在国旗的表面铺上一层胶纸,需要多大的胶纸?这是一个和“镶边框”问题不同的一个没学过的问题。于是就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产生了一个新的、像“表面铺纸”这样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大量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图形的大小,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数学概念——面积。这既 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采取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的纸上摆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多种摆法,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交流讨论,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与长和宽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能力的一方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