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阅读好方法13—15

发表时间:2012-10-29 阅读次数:352
    13、同频共振法

  读书与交友都是讲缘分的,所谓一见倾心。有些书虽然好,我们读了没有感觉,那就是无缘,勉强去读,那是在在糟蹋自己,更是糟蹋书。交友求知音,读书求会心。正如钱钟书所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也许要在百年后、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在时空的彼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读书人的初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苦,如战国时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这种“苦学”。比较适合考学、考研、考托福;读书人的中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人的上乘境界,是品味读书之乐,读得欣喜若狂,读得泪流满面,读得茅塞顿开。我自己深有体会:阅读者,悦读也。

   14、角色扮演法

  书中人物出场众多,最重要的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读者自己。读书时,作为书中的一个角色,让你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人物。比如说读《飘》,如果你置身在故事之外,你的感动指数是一般是3-6,但如果你想像自己某一个角色,你的感动指数会达到7-10;如果你是梅兰,你会亲身感受什么幸福;如果你是郝思嘉,你会亲身体会什么是痛苦。这种方法,用来读自传、小说、剧本或报告文学尤为奇妙。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还是做一个旁观者。读书要入得进去还要出得来,要不然就可能“走火入魔”啦。

  15、静心素读法

  放下功利之心,清心寡欲去读书。日本教育学家七田真认为:“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比如在读古文和诗词时,不急于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慢慢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国学传统中历来倡导“三诵”朗诵、默诵、背诵。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的母亲。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文革期间,著名作家巴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巴金甚至用回忆来以默读,可谓深得素读之大法。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反倒是容易进入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我自己也不断会体会到这样的快乐:不知不觉,悠然心会。如果我们以提升修养和陶冶性情为目的去读书的话,不妨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