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络远程研修还意犹未尽的时候,我被外派至山西太原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展示观摩活动,由于怕耽误磨课,我自带着笔记本电脑利用晚间时间上网参加我组的磨课和学习着专家和指导教师的课程简报。在远赴太原的这几天里,每天的观摩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充实,同时每天也都会产生出很多的疑问和不解。下面我想结合着咱们前两周研修的有关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内外活动训练的话题,以及接下来的磨课活动,我想记录一下本人的系列教学反思:
一、何时情感渗透最佳?
在几天的观摩中,我发现很多上课教师都把情感渗透环节设计在了Summary一环,比如Plant trees一课,老师在最后总结的时候提到了环保问题,倡导每个孩子都能行动起来保护环境。我的反思是老师为什么不把此情感教育在学生学习新词组plant trees时顺便出示呢,而非要等到本节课最后才提及呢?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我记得还有的老师也许为了让自己的课更加的生动、漂亮,所以故意加一个情感教育在里面,给我的感觉像是画蛇添足,我的意思是本来这节课从文本当中提炼不出来这样的情感渗透,可是授课教师竟然东拼西凑的给提炼出来了,教师的功夫了得,可是学生会接受吗?
二、给出的问题带有汉语提示可否?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教师的课件上经常给一些英语句子的下面配上括号,然后括号的里面写上了本句话的汉语意思,我当时立即在听课本上面画了一个问号,因为我感觉这是不是会阻碍孩子的英语思维,如果长此以往这样做的话,我们的孩子的听力肯定不行,因为他们会想反正老师的问题或课件上的句子都会配有汉语,所以我们不去听老师说的什么了,我们直接看汉语行了,这样还简单明了,对老师来说还方便快捷,不会影响教学进度,一切的活动都如行云流水般的顺利进行着。
三、小组活动越多越好?
在观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教师都采用了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孩子巩固运用所学知识,我们都知道小组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来。有这么几种做法:1.很多外省老师在一上课就给孩子们分好了小组,然后告诉学生他们如果小组表现好,将会获得什么什么。根据上周研修学习了嘉峪关学校有关同质和异质分组方式方法之后,我感觉老师这样处理有些唐突,因为他们这种分组形式没有基于学生的学情;2.还有很多老师喜欢学一个操练一个,他们的这个操练我指的是那种简单的机械操练,而不是意义操练。比如学生刚学完教师出示的句型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然后立即让学生小组相互问答,我不是说这种形式不好,如果是我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把此环节的设计延后,再处理完文本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了,那么再进行这样的操练肯定会比学生一接触还没1分钟就操练会扎实的多。
以上三点只是我这几日观察的一个小的授课片段而引起的反思,希望专家和指导教师能基于我的反思给予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