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作者:区实验二小 发表时间:2019-09-02 阅读次数:294
基于小班化  打造多元“七色花+”课程
——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2019-2020学年度课程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课程管理体制强调: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于此,学校以校情、师情、生情为基础,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及成长需求为依据,以年级课程、走班课程和社团课程为基本框架和基本组织形式,以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积极建设“三四四”七色花课程体系。“三”是指基础课程、学校课程、修德课程三大类型课程。第一个“四”是学校课程,分为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四大类别。第二个“四”是修德课程,分为节日课程、习惯课程、主题课程、法制课程四个类别,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
一、课程目标
在“做最好的自己,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文化核心理念引领下,基于深层次减负提质,关注学校中的“人”,强调学校的文化内生,创建多元化的校园生态,以基础性、多样性、开放性为原则,着力研究课程建设满足不同层面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形成独具区实二特色的“七色花课程”体系,创建有特色、有温度、有故事的现代学校。
二、课程框架



三、课程实施
第一部分  基础课程
(一)国家课程目标有效落实
学校课程建设践行国家课程改革理念,严格执行《山东省中小学课程建设方案》的规定。开足开齐三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改革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1.依托科研课题引领,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1)课题梳理推进。
依托学校现已立项的区十三五课题《实施主体能动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行动研究》和青岛市《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游戏化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水平。
②联合研讨提升。
本学期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北京数字游戏化教学等优秀团队,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不断深化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践能力。
2.合理研究整合教材,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学校将学科整合的重点放在学科课程中构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纵向是构建起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再到整个小学段的逻辑知识体系,横向就是让学科之间、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重构课程体系。
为此学校重点做四项工作:一是对照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校本化,细化为知识层次目标,然后再把这些层次目标细化到每个年级段,形成能力目标体系。二是依据目标体系,制订质量标准体系,使目标可测可评。三是根据目标和评价,选择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实施方式,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让重构的课程真正落实到提升学生素养上。四是确定研究人员,实现个许可整合有效落地。
学校组织教研组长及教骨干教师利用充分利用教研时间将教材进行合并、整合,吸纳等重组,吸纳多种版本教材的长处,收集报刊书籍、网络、地方文化等与教材有联系的内容,作为对课程资源的补充。从而实现学生在道德素养(品德、道法)——人文素养(语文、英语)——科学素养(数学、科学、信息)——健康素养(体育)——艺术素养(美术、音乐)等五大素养的全面提升。
3.加强校本作业研究,落实提质减负精神。
开通“绿色作业”超市,加强校本作业研究,落实减负增效。
学校利用每月双休日开展“绿色作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作业,设计“必做”和“选做”作业,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作业的机会。
①在校园网建立全学科各年级“绿色作业”超市资源包,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从资源包中自主选择难易适中的课外作业,真正实现了“我的作业我做主”;
②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作业方式,通过画一画、唱一唱、玩一玩、手工制作、做家务、买菜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勇于实践的舞台;
③开发假期实践作业,让“快乐暑假”、“多彩寒假”等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学科研学、体育运动、乐享阅读等参与式作业代替原来机械、重复的练习,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与各项活动,在实践与探索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三)依托地方课程引领,协同构建促提升。
借助“海洋+”、“STEAM”特色课程体系,完善“专家—区域—学校—教师”协同研究体系利用课堂实践,探索课程建设策略与有效实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完善海洋课程框架。
依托课题加大对《蓝色家园》的课程研究,利用区域、学校教研集备提升海洋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增强教材对海洋教育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
2.践行实践性课程。
利用海洋研学课程,结合市南区暑假、学校课时、班级活动等海洋研学,制定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海洋研学指导手册。从研学准备、研学目标、研学内容、研学展示、研学评价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实际指导,帮助学生在研学的他们通过切身观察和体验实验的过程,体会海洋的奥秘和神奇,将研学的优势最大化。
3.整合拓展性课程。
利用学校各科教学渗透海洋元素的传统,把每门课程作为海洋教育的阵地。将海洋+融入平时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海洋的魅力。每个学科在教研时开发学科涉海内容,加大对海洋+的研究力度,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海洋教育的目标和措施,并用写一写、画一画、 演一演、唱一唱、算一算的形式认真落实。 
4.创新纪念日课程。
学校梳理全年涉海类纪念日,结合学校节假日或主题教育日,创新学校海洋纪念日课程。开展以认识海洋、探究海洋、保护海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阅读、习作、手工、绘画、创客等多种形式展示对海洋的研究,呈现大海的无限魅力。
5.一二年级英语
学校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创建以游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组织和设计生动活泼的英语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在玩玩乐乐、不知不觉中轻松地自然习得英语。
采取“热身/复习——情景呈现——交际性游戏——唱歌/歌谣”的教学模式,即在上课前先调动低级学生的情绪、兴趣和积极性,复习所学过的内容,以旧带新;在情景中介绍新单词、句型和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性交际游戏或交际性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学唱英语歌曲和歌谣,边唱边跳,通过歌曲和歌谣巩固所学的句型,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第二课程  修德课程
1.节日课程,以“我的中国梦”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为主线,以“改革开放40年”为契机,开展“三爱”、“三节”教育活动、“争做祖国新时代好队员”等活动,结合国庆节、建队日等重大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多样形式在全体队员中开展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节教育活动。学校将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专业人士来校与学生面对面对话,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祖国家乡的发展与巨变,帮助广大少先队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习惯课程,继续深化“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的活动。一是各班利用晨会、班队会等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各班要利用班队课,以校园礼仪为重点,上好“文明礼仪课”,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规范教育。二是利用少先队小广播宣传讲解课堂礼仪、集会礼仪、交往礼仪、用餐礼仪、起居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个人礼仪等有关知识和影象材料。三是分年级段开展不同的习惯养成活动。低年级开展“我爱红领巾”,中年级开展“我是新时代少先队员”,高年级开展“我为红领巾增光添彩”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文明用语脱口出,文明行为随处见”的好习惯,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四是与家长沟通齐抓共管。我校将向学生家长发放文明礼仪教育倡议书,加强家长的文明行为,从而共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五是开展相关评比活动,评选“文明班级”,升旗仪式上颁发奖章,各班的班级风采展板中设有文明礼仪专栏。
3.主题课程,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学校四大传统活动,即:花仙子种植习作活动、小健将强身健体活动、小书虫读书节、成长对话,立足“升旗仪式”、“队仪式”、“开学休业典礼”、“艺术节”等常规活动,广泛开展“播种七色花,铸就好美德”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 低碳文明出行”活动。引导每一名队员带动三个家庭共同行动起来开展交通安全学习,文明交通主题宣传;开展“节约新生活”环保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开展“变废小妙招”、“垃圾分类我有责”活动与家委会联手,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敬老爱老、奉献爱心义卖等社会公益活动,打造学校品牌活动。
4.法制课程,加强和完善青少年法律教育阵地的建设,切实做好“三个”阵地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阵地建设,做到“六有”,即有领导小组,有工作计划,有辅导教师,有活动场地,有规章制度,有检查评比,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二是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为把法制教育深入人心,少先队大队部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及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等内容,号召全校师生统一思想,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及争做守法公民的进程,力求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教育阵地的建设。学校组织能力强、知识实的教师担任法制辅导教师,并将有组织地对其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还将邀请法制法制副校长以及校外、家长辅导员等为学生上课,开展法制教育专题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
第三部分  学校课程
1. 年级课程
年级课程以自然行政班为组织形式,在一年级开设《国际跳棋》;二年级开设《弈先围棋》课程等。另外,学校还会引进社会资源,结合季节、地域因素、专题教育等到校给各个年级进行授课。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以全校走班为组织形式,主要以兴趣类课程为内容,利用每周四下午14:55—15:50开设。学校与青岛中科未来教育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从中选取了莫顿体系、海洋标本、3D空中打印、无人机、机器人、服装大师、创意搭建、德国建筑8门课程。利用微信平台让学生自主选课、报名,外聘专业教师来校授课,安排本学校教师担任助教。
3.社团课程
社团课程主要面向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主要开设:舞蹈、合唱、电声乐队、萨克斯室内管乐、三维美术绘本、创意装饰画、国际跳棋、科技、排球等社团。主要采用教师公布社团名称进行公开招募、学生自主选择申报、教导处统筹协调的方式实施。合唱社团每周一下午15:50——17:00开设;萨克斯室内管乐团每周五下午15:50——17:00开设;排球社团每天早晨7:00——8:00;舞蹈、电声乐队、三维美术绘本、创意装饰画、国际跳棋、科技社团等和学校走班课程相结合,利用每周四下午14:55——15:50开设。
四、课程评价
(一)基础课程
1.国家课程评价关注过程
(1)制定符合学校特点的评价方式。
主学科,主要通过过程性的检查、测查等方式采用口头+书面的形式进行学业评价;非主学科,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而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就以量性评价为主,具体采用学生“评价手册”为载体,以任务达成、参与次数、作品才艺展示、竞赛获奖等作为评价依据,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实现个体差异,并让学生参与评价,以激发个体的主动性,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2)制定规范学科行为的评价量表。聚焦有效教学,通过(备课)(上课)(观课)(作业)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创造教育理念的渗透、有效校本作业的设计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教师根据学校特色、学生基础、培养目标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地方课程评价设计适切
(1)形成学科建设成果。
开展学科与海洋的结合活动树立作品意识,进行有意识的积累,形成越来越多的海洋学科作品,形成一定的成果作品,激励师生创造意识,学期末进行海洋作品展。 
(2)深化多元评价模式,形成学校特色评价体系。 
学校的蓝海少年评价体系已经基础形成,通过建立海蓝海少年展示栏,宣传蓝海少年的优秀事迹,为学生们提供榜样,使评价发挥更大育人功能。 
(二)修德课程
建构“19+X”修德课程评价体系,设立:“光荣的棋手”、“阅读小博士”、“爱心小天使”、“体育小健将”等19项特色评价,结合班级特色设立一项自主奖项X,如:七色花少年、发明大王等实施个性化评价,同时精心挑选学生喜爱的物品、难得的各项红领巾礼仪岗的工作机会作为奖品;通过每周“星级班级”、每月“学规范示范班”、学期“文明班级”、“魅力中队”评比等激励手段,扎实细致地开展修德教育实效。
(三)学校课程
1.过程性评价体系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内容等要素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并施以管理,随时随地以评价结果激励学生,实现“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学业质量诊断体系
每学段一次的学段质量检测,包括各种形式的练习或检测,也包括研究性学习、演出汇报、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等个性化的作品成果。实施考、教分离,形成本校的质量诊断的标准化工作流程。
3.个别化的学业诊断
关注特殊学生,让学生学业状况多角度的个性化呈现。
4.实行19+X评价。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工作的实施,在每个学生以“成长记录手册”为主基础上,开展多元发展性评价。不单一的以成绩好坏评价学生,每学期都设置20个学生奖项,有19个是规定奖项,还有1个是自选奖项,专门为不在以上19项范围内,但学生又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设置。例如“金笔杆写字证书、文文古诗背诵证书、礼仪小标兵、健康小卫士、金话筒主持人、热心公益奖、艺海之星、社交小明星”等20多种奖励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