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在教育经典著作《教育与美好生活》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要达到培养理想的人及其理想的品格的教育目的,罗素坚信,“只要我们在身体上、情感上和智力上适当地关心青少年,所有这些资质均可形成”。而理想与品性之中,又有两点必须特别注意的,这便是爱心和科学。他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 良好的教育目的要进入实践,关键在于转化教育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罗素对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呼吁一类“有思想”的教师的出现,呼吁一种开放的批判的求知氛围。他反对教师居高临下地“浇铸”年轻人的思想,而相反地,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罗素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诸如“善良”、“知识”与“勇气”,这与他提出的理想品性的四种根基也有着内在一致性。
只有了解人,才能教育人。而教师要想了解学生,就须真诚地做学生的朋友,要让学生信赖,这样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所以,要想作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成为学生的良师,首先应该做学生的益友。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自尊。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青少年,他们思维活跃,身心发展较快,追求独立,我们教师绝不能以领导者自居,一味地发号施令,搞强权和专制,而应该多一些民主作风,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多进行换位思考,多替学生着想,多倾听他们的心声,真诚地做他们的朋友。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高高在上的“司令官”,要让学生感到我是他们值得信赖的大朋友。我尽可能地和学生们在一起,参加他们的活动,让他们觉得我可亲可近。和他们一起谈足球,谈世界杯,一起打羽毛球、乒乓球。我尽可能地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思想,尽可能多地寻求共同的话题。我真心地走近学生,愿意融入他们之中,学生也接受了我,信赖我。他们也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我,也愿意寻求我的帮助。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学生犯错误的时候。风平浪静时尊重学生容易,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易被激怒。但这实在是教师的大忌。愤怒总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即达不到教育人的效果,反而会前功尽弃,令长期努力的结果付之东流。因此,我为自己约法三章:永不对学生发火,永不挖苦学生。老师的爱,与育人的责任是一致的。同时,老师期望每个学生成才,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与老师期望社会健康发展,有一个美好的前景是一致的。老师对学生的爱奠定了育人的感情基础。然而,学生对老师的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的激发、导引出来的。我真诚地关心、帮助、爱护学生,真诚地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信赖,这样他们才会向我敞开心扉。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生存、安全、归属与相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被尊重、被重视的环境中,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是一个有价值的存在,未成年人也不例外,所以,创设一种平等对话的宽松教育环境,对未成年人是极其重要的。倘若再有机会让他们露一手,会令他们格外激动,感到自己是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我发动学生开展“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使他们在付出中得到,在得到中付出,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他们的责任心,使道德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