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美术课堂
——《巧用对称型》案例分析
文登杨蕾
一、背景说明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成功的美术课堂教育应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经验,融入更多的生活化倾向元素,让学生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因此,我们的美术课堂要走进生活,让美术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美术教学空间。本文以《巧用对称型》为案例,解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应用。
《巧用对称型》属于小学美术造型·表现类课程。本课主要通过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发现对称和有序的规律,并感受对称和有序给人的匀称、均衡、连贯、流畅的秩序美。美术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及一切人类文化中美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二、案例描述
1、课堂导入,结合生活
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导入要抓住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对其进行展示、解读,从而把课题切入进去,使课堂教学导入自然,过渡顺畅。
本课的导入我以头饰展开,让学生观察我带的头饰有何特点,从而发现“对称”的规律。再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排列整齐的教室桌椅,一幅是凌乱的教室桌椅,两幅图片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比较喜欢哪一幅,从而得出有序的事物可以给人带来美感,并引出课题《巧用对称型》。用教室课桌椅这一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认识有序的美,学生容易接受,并且也起到了教育的目的。
2、图片欣赏,也要体现生活化
欣赏阶段我分三大块。首先让同学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对称和有序的事物。蝴蝶身上的斑纹,排成一排饮水的斑马,蜘蛛网,向日葵的花瓣等等,都可以从中发现对称有序的美。其次,从我们周围的建筑中去寻找对称和有序。再次,捕捉人们活动的瞬间,也能找到对称和有序的规律。
课堂生活化教学要善于把学生熟悉的事物融入到美术课堂生活中去,使学生从生活中不断的去发现和感受对称和秩序的美。
3、教师示范,巧妙运用生活中的事物
教师的示范要具有典型性,并且仍然要与生活联系起来。
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展开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以变魔术的形式进行示范。用黑板上的吸铁石做文章。吸铁石作为教学用具,向来不被我们所关注。我以很快的速度将黑板角落的一堆吸铁石重新组合,变成了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体现了对称的美。同学们惊讶于这么不起眼的吸铁石也能变幻出美丽的造型。在大家都跃跃欲试的时候,我请两位学生上前,也来一显身手。用图钉和牙签这两样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组成对称和有序的图形。
通过这一环节,同学们初步感受了与生活相结合如何创造对称美与秩序美,并认识到美不仅要发现,还要去创造。
4、作品欣赏,感受生活化的创作
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感受生活化的创作,从中寻找灵感,再次激发创作欲望。
5、创作练习,运用生活化的材料
创作阶段,我没有单一的让学生用笔来画一画对称,而是让他们事先准备好一些材料,如树叶、纽扣、毛线、豆子等易于拼贴的生活中的物品来贴出对称和有序。一来能够节约时间,二来运用生活化的材料进行创作让学生倍感亲切和熟悉,更能激发其创作欲望。
6、总结拓展,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最后我对本课作了简单总结,并在情感上做到了一定的提升:“今天大家都做了一回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了生活中这么多美的形式,并且用自己的双手来表现了这种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美的规律,并用这一规律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
三、分析解读
这堂课我始终将课堂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人在课堂上,犹在生活中”的感受。通过学生熟悉的各种生活元素,把知识、技巧、欣赏、评价整合串联起来,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并利用生活化的材料创作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作品。
1、在生活中发现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术课堂走向生活化有两种形式,一是走出去,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观察、发现大自然的美;二是带回来,结合课堂教学需要,把生活中的素材带到课堂上来,或是运用多媒体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去认读、感知,从而发现平时事物中隐藏的艺术之美,提升其审美情趣,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课我将不同生活领域的图片归类展示给学生,通过对图片的欣赏,学生发现生活中居然有这么多对称的形式,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的杰作,有的是瞬间的捕捉,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而倍感兴奋,并且从对称和有序的形式中感受到了艺术之美。
2、在生活中体验
在生活化的美术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味生活,使学生对生活有一种全新的认知,感悟生活的真谛。欣赏、创作都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在欣赏阶段,我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和演绎,真实还原生活的景象;也让学生欣赏同龄学生作品,在评价中去发现、体验美的存在。在创作阶段,我让学生准备生活中的实物作为创作素材,生活中被发现的美再通过生活化的素材去进行再创造,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此时,生活之美与艺术之美完美结合,融为一体。
3、在生活中创作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然而,单纯无序的堆积各种素材只会造成课堂的凌乱,过多的运用生活化元素也容易迷失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生活化素材,使之切实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并通过一个或多个主题把素材进行合理编排,使课堂形式活泼、新颖,学生定能创作出各具特色的美术作品。本课最后所呈现出来的作业形式多样,极富创意,但都源于生活。有用树叶拼贴的蝴蝶,体现其对称的美;有用各种纽扣和塑料棒拼贴的人脸,仍旧体现了对称的美;还有将树叶由大到小排列体现有序的美;还有用拼贴和绘画相结合的方式将对称和有序的形式融合在一副画面中……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深化着生活”。打破学生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世界交往的屏障,更多地将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将美术教学生活化,让美术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美术课堂教学,真正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