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我有幸随学校教育学习考察团远赴英国进行交流考察。除了游览了著名的大本钟,伦敦塔桥,雄伟的西敏寺大教堂,欣赏了大英博物馆丰富的艺术珍藏,体味了牛津、剑桥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英式优雅,沉醉于温德米尔湖区如诗如画的美景,探访了见证英国皇家历史更迭的白金汉宫、温莎古堡,以及爱尔兰首府爱丁堡,我们此行的重头戏是到曼彻斯特的圣安德鲁小学进行参观交流访问。时间虽不算太长,但感触颇多,收获颇丰。
我们参观的曼彻斯特切特圣安德鲁小学,是一个既有幼儿园又有小学、充满了个性的学校。学校不算大,只有260名学生,20多位老师和20多位助教,1-6年级各有一个班,另外,还有两个学前班(Reception)和1个幼儿班。学校没有课本,教什么都由教师决定,但户外活动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哪怕是雨天,穿上雨衣也要出去玩;学校随处可见个别化教育、小组教学,还有少数智障学生;室内外环境都充斥着教育的元素:学校的每个教室的墙壁上都贴的满满的,乍一看有点乱,可是仔细一看,原来整个墙壁被分成了不同的区域,有的类似我们的评比栏,记录每个孩子的表现,有的贴上了孩子们学习的字母或单词,有的则是孩子们的作品,室内有各种可供学生操作的材料和场所,小学的教室活泼、丰富的程度与幼儿班没有区别。虽然这是一所英国的学校,但却到处可见陈列不同国家物品、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区角,因为圣安德鲁小学和我校是手拉手学校,学校里也有来自中国的学生,因此当我们去参观访问的时候,他们正在学习关于中国的春节,有的教室里贴上了Happy Chinese New Year!的标语,有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学习中国的书法,学习写“春节”两个字。他们这种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举动,让人感到温暖,更让人钦佩。由于英国的校长都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我相信,不同办学的特色应该体现在很多的学校。这个学校教师教学不分科,教师负责本班学生各科教学和教育,另外,每个班还有一位助教协助老师进行教学活动。
英国推行“让每一个儿童都获得最好的发展”的公平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儿童在其生活的环境中,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获得最好的发展,是近年来英国基础教育推行“全纳教育”理念的一部分。在圣安德鲁小学,少数民族儿童、黑人儿童和当地白人儿童一块游戏、一块学习,看不出有丝毫区别。学前班还为每一个孩子都建立个人生活、学习档案,和我们的《成长手册》相似,这个小档案里有孩子们在幼儿园参与各项活动的照片或作品,也有在家庭中随同父母一起活动的照片,有教师、父母对孩子活动的分析建议等。这些档案在教师、家长、幼儿间相互传阅,不但加强了家园间的沟通,同时也为家长和老师“因材施教”打下了良好基础。而且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小档案较正常孩子的档案更为详尽细致。总之,我们能充分感受到英国的早期教育为每位孩子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公平教育理念在教育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本次参观交流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这几个方面:
一、“友谊之凳”(Friendship bench)
当我们一行在走廊上看到这条凳子,以及后面墙壁上挂着的“Friendship bench”的墙报,都不理解含义,以为是好朋友们可以坐在这里聊天、看书、学习,或者是为不同班级的孩子交朋友创设的条件。通过询问,陪同我们参观的老师介绍说:“This is our Friendship Bench. If you don’t have anyone to play with then you can sit here and someone will play with you.”原来,这是“寻求友谊的凳子”,也就是说,当你感到孤独,没有人和你玩儿的时候,只要你坐在这个凳子上,其他人就会明白你需要朋友,就会主动过来和你玩儿。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条友谊之凳,更是从小培养孩子们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一种手段。“友谊之凳”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学校里也有不少孩子因为天生内向、羞怯,不敢主动和别人交流,课间活动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孩子是独来独往的,也许,他们所需要的也是这么一条“Friendship Bench”。
二、教室里的沙子
参观预备班(Reception)的时候,我发现教室的一角有一个大塑料盒子,里面盛满了沙子,感到很纳闷,就问他们的老师,这是干什么用的,那位非常和蔼可亲的女老师笑着指了指旁边架子上摆放的一组孩子挖沙用的小桶,小铲子,说:“孩子们喜欢玩沙,不是吗?”听了这句话,我的心里非常感动,多么简单的一个理由——“孩子们喜欢”,是的,喜欢挖沙是孩子的天性,仅仅因为孩子们喜欢,老师们就可以把沙子搬进教室供孩子们玩儿,不担心弄得教室里到处是沙子,破坏了教室的卫生,我想,这应该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本次英国之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论是能够亲眼目睹课本上所学到的“本初子午线”,体会“一步跨越一个经度”的神奇,还是泛舟河上,体味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韵味,都是如此的令人难以忘怀。正如张校长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再多的书,也不如亲自到实地去看一看印象来的深刻。”
学习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超越。通过此次考察,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一切工作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茁壮成长尽心尽力!
中国的教育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