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家陶行知你我早就知道,坚定不移地追随着陶行知,从乡村小学行知实验班,到行知实验学校。行知小学的乡村教育家杨瑞清我想中国老师也不陌生。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杨瑞清从工作开始就喜欢写教育日记,工作二十多年了,已经有200多本,但《走在行知路上》却是他写的第一本书,他自己说这本书写的太早,因为他想用一辈子去做这本书,用一辈子的心血来浇灌她,验证她,完善她。他的确是用一辈子去做。我们的确应该用一辈子,几辈子来读。
杨瑞清创造了这个神话,他这一路究竟是如何走来的呢?带着心中的种种疑问,暑假一开学,我便迫不急待地去图书馆借来这本《走在行知路上》,去感悟杨瑞清校长的行知之旅。
杨瑞清1981年从晓庄师范毕业后,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感召下,放弃了进城任教的机会,请愿到乡村小学执教,随后又放弃了团县委副书记这个当时令许多年轻人羡慕的职务,继续投身于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工作中去。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等。这期间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学生家长的不理解、校办企业投资的失利、优秀教师的流失……但他依然顽强地挺了过来,把一所只有7名教师150多位学生、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教育质量低下的村小,办成了一所拥有24个班、固定资产达一千多万元的“省级规范学校”。
是什么支撑着杨校长一路走来呢?我想,这都缘于陶行知先生那“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精神的激励,缘于他对农村、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从杨瑞清校长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信念”,我懂得了什么叫“坚持”。
读罢此书,掩卷沉思,自己刚毕业时也同杨校长一样,激情满怀,豪情万丈,誓作一名博学多识、深受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也曾精心备课、细心批改到深夜,也曾在雪天同孩子们一起疯狂打雪仗,也曾因一场拔河比赛的失利与学生一同落泪,也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激情在一点点褪去,当年的理想和信念也渐渐迷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学生不是那么充满爱心了,对暂时发展不理想的学生也不是那么充满耐心了,对于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不是那么充满信心了。总感觉自己所处的工作岗位实在是太平凡、枯燥不过了,更谈不上去实现什么人生价值了。面对各级大大小小的各项检查,面对素质教育大环境下的种种应试教育情境,时常在问自己:当初选择读师范学校,当人民教师这条路对吗?读罢杨校长成长道路和心路历程,我明白了“坚持”应是我们人生的根基和立足点,“成长”应该成为我们永远追求的生命状态。
乡村小学也能够成为世界一流!杨瑞清的行知实验小学虽然考试成绩与城市学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个差距不会阻挡他的行知小学成为世界一流。这么多的城市学校愿意到他创办的行知园中居住,寻找。中国这样的学校能有几所呢?城市这么多,条件也比行知小学不知强多少倍,但真正超越行知小学的城市中小学又有几所呢?因为杨瑞清在用“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千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四句话办着新型的农村小学。
书中还有一个公式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那就是“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取量”。杨校长对此这样解释:乡村教师的奉献量一般并不大,不可能轰轰烈烈,但是乡村教师获取量也是很小的,就像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用乡村教师的奉献量,除以乡村教师的获取量,可以得到一个很大的商数——乡村教师完全可以创造出崇高的人生价值。杨校长不就是优秀乡村教师的代表吗,在农村执教,依然能闯出别样天地。我想,在杨瑞清校长的精神支撑下,我会把教学之路走得更扎实、更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