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含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课题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目前已成为一个新的专门研究领域。从本研究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及其研究经历了由被忽视到逐渐关注、由关注教师专业群体专业化转到关注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由关注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对社会专业地位的认可转到关注"内部"专业素质提高的过程。根据研究重心的这种转移,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依教师专业结构,教师专业发展可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等不同内容侧面;根据教师专业结构发展水平,教师专业发展可有不同阶段。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应采纳"内容"和"程度"相结合的标准。
2.教师专业结构分析
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必须要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这是教师的专业结构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对教师专业结构的研究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对"专业特质"的研究,二是对"教师素质"的研究。前者重在对专业人员群体所应具有的核心特质进行分析,以便把"专业"与其他职业区分开来;后者主要从教师的素质要求或优秀教师所具备的素质角度来展开研究。要考察教师的专业结构,必须把两项研究结合起来提出分析框架,力图体现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具备的内在结构。
⑴ 教师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个方面: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现实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教师条件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一个理论性支撑作用;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一个实践指导作用。
⑵ 教师专业技能。
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社交能力、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反思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反思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如今受到广泛关注。施良方、崔允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解剖,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教师必须具备这三大方面的教学行为能力。
⑶ 教师专业情意。
教师专业情意主要包括教育理念、职业道德、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等。教育理念是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是一个教师关于教育问题的理念体系。它是积淀于教师心智结构中的价值观念,它常作为一种无意识或无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专业道德要求,有其独特的专业特性,有别于普通的职业道德规范。如今在专业情意中,强化专业责任感与服务精神极具现实意义;教师自我发展需要和意识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推动教师如何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参见连秀云:《中国教育学会第15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考察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展开,这一研究可以为教师教育提供赖以确定教师需要和能力的基础;为帮助、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指明道路;有助于教师选择、确定近期或远期个人的专业发展目标。不同学者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有不尽相同的概括。例如,有论者指出,教师专业成长主要包括这样五个阶段:
⑴ 准备阶段(师范教育):获得基本的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教育,具备初步的教育实践能力水平。
⑵ 求生阶段(任职头一、两年):获得处理日常教学事务的基本技能及对学生行为的指导能力。
⑶ 巩固阶段(任职第三、四年):获得相对熟练的教育教学策略,具备处理和解决学生学生行为问题的能力。
⑷ 更新阶段(任职第四、五年);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调整、更新、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⑸ 成熟阶段(任职四、五年后):通过多种途径(如参加研讨会、到大学进修等)进一步丰富、充实和提高自己。开始形成程序自动化能力和实现教学行为的自由控制,具备深度反省能力,并拥有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缄默知识。
此五个阶段,根据教师不同的特点,各阶段的年限会有所变化。在各个不同阶段,教师具有不同的发展内容和侧重点。其中,更新和成熟两个阶段是连续循环、交叉重叠的两个过程,正是在不断的求新--成熟--再求新--再成熟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得到增强。(参见陈琴、庞丽娟、许晓辉《论教师专业化》)
4.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⑴ 制度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制度包括教师资格制度、从业教师的管理制度等。教师资格制度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政策导向,对从业人员进行资格限制,提高职业准入的基准,从而规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最低要求。从业教师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制度、聘任或任用制度、工作或业务考评制度、身份及待遇等有关制度,这些制度是对教师进行规范化行业管理的保证,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不断进取,提高专业发展水平,确保教师队伍质量。
⑵ 教师教育。有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综合运用教师教育的知识范式、能力范式、情感范式、建构论范式、批判论范式和反思论范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注重实施以研究为基础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实践反思能力,这些能力要素是教师专业结构的重要方面。
⑶ 自我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取向把教师本人看作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教师拥有个人专业发展自主;②实行自我专业发展管理;③能够自觉地在日常专业生活中自学;④不断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进行反思。自我更新的策略有:①保证自我反思经常化、系统化;②利用多种检测手段,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起点;③记录关键事件,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发展对话;④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挑战,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教师必须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去主动地引领新课程,而不是被动地去适应新课程。①新课程倡导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在课程生成与开发中的作用,教师不再仅仅看作是"课程实施者",也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参与者"。这一观念的转变不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途径。②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的"专业化"由"技术熟练者"范式转向"反思性实践者"范式,由"工匠型"教师转向"专家型"教师。③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要求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作为一种动力机制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 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研究
1.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
⑴ 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评价不再是对教师分等,而是在关注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确定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求,制定发展目标,提供发展条件和机会,促进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⑵ 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在评价过程中,不仅把教师看作是评价的对象,也看作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鼓励教师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充分调动评价对象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应建立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沟通协商,探讨交流,解决问题,改善教学。
⑶ 注重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鼓励教师创新,发展教师个性。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制定个体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价主要看事实、看进步、看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统一性。评价不应对教师的人格和个性构成威胁,不应抑制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⑷ 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除了政府委托的评价人员、学校领导是教师工作的评价主体之外,教师本人也是评价的主体,发展性教师评价也强调让同事、学生、家长等人员共同参与评价,使被评教师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⑸强调评价方法多样化,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整合。改变传统教师评价中单一运用量化评价的方法,注重运用课堂观察、评价面谈、问卷调查等质性评价方法,对教师素质和教师工作作出客观、真实的评量。
2.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按照"条件(素质)--过程(职责)--成果(绩效)的结构模式,从教师素质、教师教学、工作绩效三个方面构建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教育部在最近召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上指出:教师评价应重点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生观、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
⑴ 教师素质评价。教师专业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能力、思想素质以及较高的知识水平。教师素质评价在教师聘任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教师素质评价重在对教师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考察,从而作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水平的估价。有研究者从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和共事能力、反省计划性六个方面确定教师素质的评价标准。(参见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p319)
⑵ 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在课堂中教学行为的现实表现作考察,作出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估价。教师教学评价直接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比绩效评价更大的实用性。(参见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意见》)
⑶ 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主要从教学成果、教科研成果、学生满意程度分析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教师的教学成果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来对教师的劳动价值作出判断。
3.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施
⑴ 制定教师发展目标。教师根据国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自身实际,在评价者参与下制定远期发展目标和近期发展目标,目标要突出师德修养、课堂教学、教科研工作和个人专业发展等方面内容。发展目标可以不断修改、充实和完善。
⑵ 收集评价信息。收集信息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键阶段。评价者必须大量掌握有关被评教师的信息,评价才有坚实的基础。收集信息的方法有①课堂听课;②教师自我评价;③广泛征求第三方意见(包括学生评教、同行评议、家长意见等);④查阅文献资料(如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情况、教案、学生成绩、作业、作品等)
⑶ 评价面谈。这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重要方式。面谈前,最好拟订一份面谈的提纲和议程,面谈过程中评价者与评价对象进行广泛深入的对话交流,肯定成绩,探讨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⑷ 撰写评价报告。评价报告由评价者撰写,主要内容包括:面谈内容要点;肯定评价对象的工作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反映评价对象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需求等。评价报告必须取得评价对象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