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次英伦之行,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化”更是一所学校、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灵魂。
说到学校文化,不得不提到初到英国的印象,因为这一切都折射出了教育最灵魂的东西。也会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反思,我们要教育怎样的人?怎样的社会人?孩子在学校文化熏陶与浸染中成长为怎样的人?
漫步于人来人往的街道,触目所及的是英国人无论男女老少,言行举止自然流露出的闲适与文明让我们浮躁的心灵得以慰藉并渐而沉静下来;无论是商场还是街道,悠然其间的人们都是静静的,少了许多喧哗与嘈杂。在公共汽车上,随时可以看到人们专心地坐在座位上读书、看报,那样的宁静安谧,充盈着浓浓的学习氛围;人与人之间是那样的礼貌和优雅,充盈于耳的是“Thank you !“Excuse me”“Sorry”“can I hapy you?”;大街上,车辆很多,街道很窄,但我们很少听过喇叭声,更看不到人们从车窗里随意扔出的垃圾。路遇行人,车速减慢,总是请横过马路的行人先走。这也是最先引我反思的一个方面,归国后我在驾车时,便很少去按喇叭。路遇行人自觉地放慢车速让行人优先通过,每当人们向我挥手或微笑致意的时候,我的心里便有一份感动涌上心头。
英国的气候常年阴雨,可我们去的那几天里,却见到了湛蓝、透亮的天空,蓝得动人心魄, 让人神往,时值冬日依然满眼的绿色,所到之处净洁无尘,看不到人们随意扔掉的杂物。最有趣的是广场的鸽子迈着悠闲的步子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中漫步啄食,丝毫不惧怕身边匆匆的人流。著名的温得米尔湖区成群的天鹅、野鸭与与游人近距离接触,亲密合影。人与动物能够如此和谐相处,这其中意蕴,让人无尽怀想。
一路走来,我走进了威廉王子举行婚礼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走近了英国女王的白金汉宫,走进了神秘的爱丁堡与温莎城堡,……所到之处,没有看到一点不和谐的音符,一切都是那样宁静安详。人与自然是那样的融合,统一。英国人透发的那种亲和力让身处异国的我们很是温暖。值得一提的是英伦之旅在公共场所没有见到有人吸烟的场景,那种责任与自觉遵守规则的境界,让我也很是感佩与折服。也让我在反思:要读懂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就要把握其灵魂。
此行,我走进了圣安德鲁小学,当车子刚刚停到校门口,我们看不到列队欢迎的场面,整齐划一的欢迎口号。看到的是孩子们按捺不住兴奋地满脸笑容的跑来跑去迎接着我们,那场景更让我们感动。
走进每一间教室,没有老师统一要求过的痕迹,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绽放着花一样的微笑。环顾四周,教室里从天花板到墙壁四周 挂满了学生的作品,包括教室、走廊、餐厅,到处都是学生手工制作、学习成果、活动剪影等图表、照片、作品等,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无言诉说着对孩子激励的话、感谢的话、希望的话。孩子们整日沉浸在成功的幸福当中。我看着教室里布置的斜斜歪歪的作品,看着老师们满脸的自豪介绍着它们,眉宇间充满了欣赏,我很感动,老师评判的不是学生制作的技巧,而是学生那信马由缰的非凡想象力。
在参观的过程中,有几个托管的孩子也跟在我们身边,他们跑来跑,很天真,还主动要求与我们合影,我问他们“你们快乐吗?”,他们立刻竖起眉毛瞪大眼睛回答我“当然,我们很快乐”。他们丝毫没有因为来了参观团而变得拘谨。我们真切地看到教师将“教育即服务”的观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他们尽可能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的体验到自由的探索与成功的快乐,更多的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我深信,“教育就是服务”落到实处之日,便是教育的春天真正的到来之时。
英伦之旅,我们所寻找的应该是教育的文化与灵魂 ,那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是培养人才,造就和谐发展的人,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的确,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升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需要闲适;文明的举止,优雅的体态,需要教育;翩翩的风度,平和的语调,需要历练。不知道这样的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让我们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