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让音乐课堂“走进生活”

发表时间:2011-06-21 阅读次数:905
让音乐课堂“走进生活”
           ——《小青蛙找家》生活化案例
                                                                                                                                      青岛文登路小学  姜静
   音乐教学生活化是指音乐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将音乐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体验过程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秉承这一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抓住教材的精髓,注重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创造性地开发、运用教材,让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在音乐中进行迁移、升华,从而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结合《小青蛙找家》一课,谈几点体会:
 一、音乐主题创境生活化,激发学习音乐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源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的前提。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场景或曾经做过的事情,学生在课堂上会觉得既亲切又自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容易接受所要学习的内容。
如在人音版一年级上册《小青蛙找家》一课中,我在设计组织教学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听着《小青蛙找家》的伴奏音乐,模仿生活中所熟悉的小动物的动作走进教室,并围成半圆形坐好。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面带笑容,有的模仿小鸟,翩翩飞进教室;有的模仿小兔,快乐的蹦蹦跳跳。学生一边大胆表演一边观察其他同学,无意识的相互学习、。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前提,把生活融入音乐的教学方法,深得学生喜爱。
   再是,我利用一年级小朋友平日生活中喜欢看图讲故事的特点,将歌词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学生生根据画面编小故事:在池塘边,住着一群可爱的小青蛙。有一天,小青蛙在池塘里捉害虫。天黑了,它迷路了,急得哭了起来。(怎么办呢?)乌龟爷爷告诉小青蛙说:“踩着池塘里的荷叶,就能找到家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青蛙找家,好吗?教学中,通过看动画、讲故事,的方法,再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歌词“几只小青蛙,要呀要回家”记住。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语言、等感官体验,挖掘以往的生活经验,加强了对歌词的理解,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为后续活动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情感经验,为学习新歌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二、音乐知识比拟生活化,提高音乐体验效度
   处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年龄小、知识少,理解能力较差等特点,他们对于某些音乐知识不能正确地理解,对于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不一定能产生共鸣,所以,更多的要靠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引导。根据孩子们生活中喜好游戏的天性,将生动的游戏活动与音乐教学的内容加以有机整合,通过游戏引导孩子们参与到整个音乐教学文本的体验之中,获得教学难点的突破。
   例如:在《小青蛙找家》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音乐符号,学习基本节奏。我又将学生喜欢的图形谱引入课堂,我提问:小青蛙是怎样找家的?(学生回答:又蹦又跳、又蹦又叫等。)我又说:“我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青蛙边跳边叫的节奏画在了荷叶上。”我在黑板上出示了图谱。

 
 
 
 
 
 
跳 跳,呱 呱 怎样表示?跳 跳 跳,呱 呱怎样表示?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动作进行学习。比如,四分音符是学生步行的速度,八分音符是学生跑步的速度,请学生学一学。其次,利用身体的动作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有规律的按节奏跳一跳,叫一叫。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枯燥的乐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生活化。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正是这些源于生活的游戏活动,使本来无趣的、难以掌握的音乐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联系起来,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这是正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标志。
三、音乐创作实践生活化,发展音乐创造性潜能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
教师如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
 
 
  例如:在《小青蛙找家》一课中,我始终抓住音乐描写小青蛙找家的主线,在最后一个环节,用游戏表演《小青蛙找家》时,我请学生来设计游戏表演的方式,一年级的小学生很有创新意识,他们将前面环节中出示的荷叶图形谱由黑板上转移到了地面上,这样一来,就真正的变成了小青蛙跳着荷叶回家的情景了,我被他们的想法感染了,于是在学生们的设计下,我和他们一起玩起了《小青蛙找家》的游戏。他们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将课堂变成了池塘,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快乐的扮演着小青蛙,蹦一蹦,叫一叫的形象跃然而出。
学生表演的投入极了,效果也很好,有些动作是我都没有想到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创造出各种动作来表现,这样的教学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教材仅是我们教学生的材料,而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因此,作为教师,一方面我们应主动地组织、开发和利用生活中可得到的资源,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艺术感受。  音乐源于大自然,是弥漫的艺术,音乐就在你我身边。为此,我们还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有条件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到社区到大自然中,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那该是多么美妙啊!
 让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探索、实践、反思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让我们的课堂更生活化,让我们的生活更艺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