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更好发挥地方课程育人功能,进一步践行悦动课堂的教育理念,丰富地方课程体系,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养,青岛市挖掘师资力量,鼓励教师发掘地方文化特色,发挥学校创新优势,结合研究领域特长和学生兴趣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实现真正的悦动课堂。
为做好青岛市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工作,结合当下实际,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召开了线上青岛市初中传统文化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弘扬传统文化,萃取爱国精神”,会议组织观看了青岛市第五十九中学三位教师的课程视频,教师们齐聚云端,演习探讨,聚慧共进。
市南区教体局响应开发特色地方课程的号召,以青岛五十九中为试点开展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实践活动。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五十九中将此次课程主题确定为“笃志爱国,汲取精华”,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融汇于校风、学风、教风之中,通过适合学生兴趣和特点的多途径多角度的教育方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韩玉婧老师的课程题目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以四大名著为素材,以戏剧节活动作为本节课的起点,以“演绎经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为课题,让课本剧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传承民族精髓。韩老师注重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根本,以学校资源为依托,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用发展观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内化和文化观念的提升。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环节、课本剧展示环节、大众评委参与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再现名著魅力。
朱红老师的《立德为本》整合初中传统文化启蒙阶段的知识素材,板块清晰,环环相扣,通过识德、思德、论德、立德,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感知传统文化特色,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课堂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情境,因材施教,通过视频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完成知识拓展。老师设计了精彩的辩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德与才的选择展开辩论,让学生们辩证统一地对“立德”的重要性加深了认识,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品德环节。学生自编自演相声,贴近学生生活,既增强课堂趣味,又发挥了学生的组织合作力,这对孩子们以后立德修身,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和谐人际相处必然大有裨益。
黄鑫老师在《以礼身修》的课堂上设计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整堂课带领学生了解了“礼”的起源,含义和发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礼”的意义和价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尊礼、知礼、守礼的中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内涵发展。本课通过七个活动板块:“我来说一说,我来做一做,我来猜一猜,我来讲一讲,我来读一读,我来演一演,我来听一听,”采用资料分享,礼仪动作演示,故事讲解,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等方式使学生投入课堂,尽情展示,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地方课程的开设是青岛市一以贯之的办学指导战略,通过富有特色的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地方课程的主体意识与学习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悦动课堂,增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黏合度。从学科出发,走向生活,沟通课堂内外,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以更灵动鲜活的方式触摸知识的灵魂。通过地方课程不断丰厚学生文化底蕴,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品味,完善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开拓学生视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