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北京路坐落于北京路65号,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百年老校。1894年青岛德占时期,胶澳地区第一所现代小学“蒙养学堂”在北京路成立,它就是青岛北京路小学的前身。它曾以“启蒙、养正”的教义和“视学生为良友,爱之如子弟,循循善诱,不厌不倦”的要求,以及“爱国义勇、诚实简朴、仁爱笃学、力行知耻”的培养目标,承载着百年前青岛人最初的“望子成龙”的梦想。它还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创建人延伯真和周浩然烈士就是当时北京路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从百年前的蒙养学堂到今天的北京路小学,承载着辉煌的历史和累累硕果。
德占时期,北京路小学的课程主要以修身、国文、地理、历史、德文、理化等学科和《三字经》、《孝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为主,是当时岛城从事基础教育的著名学府。
1922——1929年的北洋军阀时期,北京路小学依然引领着岛城的教育潮流,当时学校就指出:“小学教育为一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精神事业,权利轻而义务重。非备有充足的知识,超逸的志趣、恳挚的热情则不能胜此重任”。本着“启迪后进学生之要素,乃地方兴废之所矢”的指导原则,对学校教师提出了“以身作则,对学生视良友,爱之如子弟,循循善诱,不厌不倦”的要求。
这样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宗旨一直持续到1929年青岛特别市时期的北京路小学,此时的北京路小学将这样的宗旨作出了更加细致明确的解释:要求教师“明了地方情形,运用国语、对教育富有热忱,在精神方面要以身作则,以慈母之心肠视学生为儿女,在教育方面要以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为对象,因人施教,不可任意打骂剥丧儿童的天真”,同时还形成了一系列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北京路小学不仅在教育教学方面走在前列,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中我们的学校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所用。“五四运动”期间,青岛各行各界支持对日本及反动当局的斗争,青岛组织了学生联合会,在当时北京路小学的任教老师延伯真的组织、带领下,青岛公立小学(北京路小学)的师生也参加了学生联合会。他们为工人募捐、并且积极参加了全市性反帝集会。
南京政府接管青岛以后,青岛公立两级小学校以其所在路名而命名,因其座落于北京路改称北京路小学,因北京曾一度叫北平路,所以北京路小学也在一个时期叫北平路小学。因北京路小学处于居民人口稠密的地区,当时北京路是一条商业街,入学的孩子增多,现有校舍无法满足学生需要,所以校舍进行了扩建。当时许多的重要活动都在北京路小学举行。市教育局举办的全市小学成绩展览会、社会上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会、儿童节音乐会、鲁迅先生逝世纪念会等都在在北京路小学举行,青岛每年都会举行童子军会操,北京路小学曾获得冠军。
北京路小学教师中不乏民主进步人士,甚至一度成为青岛革命运动的集会地。同时学校内的进步老师,还经常向学生进行一些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活动,还在高年级学生中流通一些左翼文学作品,许多高年级小学生读到了《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进步小说。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以后。北京路小学更名为北京路中心国民学校,是当时青岛学生人数最多的小学之一、也是当时青岛最为优秀的一所小学。
青岛解放以后,由青岛军管会接管北京路小学,按照当得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北京路小学一直保持者优秀的教育传统,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人才;1967年初中山路民办小学撤销,合并到北京路小学。

因学校教学楼年久失修,北京路小学在原址进行了校舍改造;1991年学校的新教学楼落成,1994年学校成立百年之际,举行了盛大的百年校庆,新老校友济济一堂,以“铸就一百年的辉煌历史”为主题,大家深情地追忆着,叙讲着一百年来北京路小学的沧桑变化。2000年,经区政府批准撤销大沽路小学,教师学生合并到北京路小学。
从蒙养学堂、青岛国立小学、北平路小学、中心国民小学到今天的北京路小学,我们的学校和青岛市一起在百年间走过了风风雨雨,回顾这光辉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耀和自豪。今天我们将继承我们的优秀的传统,让我们的学校明天更加的辉煌、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