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生活是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源泉

发表时间:2011-09-14 阅读次数:493
      儿童绘画是儿童反映自身生活的主体性表现活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也是人的一种本能活动,如果没有产生强烈的表现自身的欲望,也就不会产生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绘画。通常人们认为绘画是一种技能,需要成人传授,殊不知绘画能力是人的潜在能力,大多数儿童都能以各种自发的方法作画,他们创造视觉符号表达思想、情感、愿望,用绘画作为思想交流的工具表现对事物的认识、看法、感受。透过绘画可以使人们了解儿童成长中的方方面面,如智力成长状况、性格、爱好、心理健康等等。儿童生活的环境决定着儿童绘画题材的内容,新鲜有趣的事时时激发着创作灵感,引起绘画的冲动,当那些饶有意味的形象,生动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时,我们能深到认识和体会儿童自身蕴藏的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1、儿童绘画语言的类型
儿童绘画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语言其表现有以下类型:
说明性表现:把所有说明的事件、情景用图像符号做示意性表述。
情意性表现:对所经历的事通过夸张形象传达感受。这种类型的绘画多出自情感型儿童之手。
直觉感受表现:对所观察的事件用形象做清晰、明确描述。
认识的综合表现:对事物所了解的各方面,根据记忆进行主观组织,做综合概括性介绍。
想象性表现:根据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或想象创造虚构性形象或场景。
记实性表现:根据所观察的事物,凭记忆再现客观实际。
装饰性表现:把生活中的形象加以组织装饰、美化,使其具有美感。
    2.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特征
    儿童的绘画创作一方面反映儿童心理发育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儿童心智成长,绘画本身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处于幼儿期的思维方式已由婴儿的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这种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是现实性。幼儿常把主观和客观现实混淆在一起,把一切都看作存在物。其二是自我中心。认为一切都如同自己的感觉和看法一样。其三是泛灵性。幼儿赋予无生命的物体生命、情感和意志,它们都和自己一样。由此形成幼儿期创造力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
    儿童六、七岁以后开始入学读书,在心理发展上进入重大的转折时期。小学生活使儿童不断掌握和理解各种知识和经验,接受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训练,儿童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得到发展,通过间接知识、经验的学,他们逐渐学会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来掌握概念,学会进行逻辑判断推理,从而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使他们的创造能力产生实质性进展。儿童的想象逐步地符合客观现实,概括性和逻辑性也有了初步发展,想象的创造性有较大提高。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具有超现实和再现性两方面特点。中高年级学生创作对表象的创造性改造逐渐增多,思维发展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形成了初步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他能力,学会了进行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表现出较完整的思维过程。这一时期儿童创作具备明确的目的性,思维品质不断发展成熟,如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品质。
    生活的积淀为儿童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然而现实中许多孩子在创作课上却一筹莫展,不知画什么?反映出长期在艺术教育方面重技能而忽视创造力培养的不良后果。绘画作为一种表达的语言形式也需要培养,需要根据儿童对实际生活的理解和期望来进行有针对的指导,尽量提供儿童自由表现的时间,以期每一位儿童能够进行表现想法的自主活动。准备一些能让儿童以自己为中心进行自我表现的题材,如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象,自己的发现等。点燃儿童进行造型活动的火苗,在开始进行表现活动之前先“充电”,如心理准备、构想的准备、资料的准备、材料用具的准备等,有了充分的补给,儿童自然能够浮现自己的表现构想,我们才能期待丰富的画面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