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最近读杨瑞清的《走在行知路上》,看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做人的道理,很受启发。陶行知先生说,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上人是自负的心态,人下人是自卑的心态,人外人是自我封闭的心态,而人中人才是自信舒展的心态。杨瑞清说他过去就是找不到做人中人的感觉,忽而人下人,忽而人上人,要么自我封闭变成人外人,就是做不成人中人。  
    我的理解,所谓人中人就是把自己当做普通人,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就,你还是你,你没有必要看不起别人,也没有必要让所有的人都对你肃然起敬,每天月亮依旧落下,太阳照常升起;也不管自己多么平凡,多么不起眼,你也没有必要害怕那些大人物,你和他们人格上是完全一样的,他们生了病也要看医生吃药,饭也要一口一口地吃,没有必要因为要见大人物而紧张得打哆嗦,也没有必要见到名人非要让他给你签子、和你留影,你还是你,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你。 
       作为教师,想做人上人当然是很难的;但是让我们做人下人,得不到别人尊重,也是很可悲的事情,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时代,教师理应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一个快乐的教师,一个奉献的教师,就是一个具有人中人心态的教师。我们有我们的价值,我们有我们的贡献。杨瑞清对于人生价值研究了一个公式,我觉得很有道理:     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取量

  
    我们当教师的奉献量不大,似乎就是教着几十个孩子,一般不可能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是,教师的获取量是很小的。有的地方当教师的除了工资没有任何奖金,这样看来,用教师的奉献量除以教师的获取量,会得到一个很大的商数,就是说,老师的人生价值很崇高,完全没有必要感到低人一等。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很自豪地行走在教育的路上,在教育的路上实现我们更精彩的人生价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