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
兴趣特长 |
应用技能 |
信息素养 |
技术创新 |
小学 |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
↓ |
↓ |
↓ |
↓ |
↓ |
初中 |
巩固兴趣 发现特长 |
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 |
自主选择 综合运用 |
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 |
↓ |
↓ |
↓ |
↓ |
↓ |
高中 |
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 |
自选门类专业发展 |
信息→知识→智慧 |
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 |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五、“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