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走进新教育

阅读次数:339
                                                                                                            走进新教育
                                                                                                                ——《新教育》读后感
                                                                                                   青岛北京路小学   李海英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这本书,书中朱永新以教育践行者的眼光和头脑,抒发着他对于新教育的理解和思考。细读了以后对新教育实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四种“课堂话语”
  从孔子的“愤悱启发”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从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到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几乎所有教育学者都试图破解课堂教学的奥秘,并为此贡献了许多知识与智慧。但朱永新认为,“大部分一线教师仍然没有找到‘芝麻开门’的方法。”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代中国的教育界人士也积极投身其中,研究不辍,出现了四种主要的“课堂话语”:“公开课的课堂话语”、“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民间校本课堂教学话语”、“学院派课堂教学话语”。
  在朱永新看来,民间的课堂实践正成为热潮,日渐从教师的表演改变为学生的学习,从少数课的卓越表演改变为追求每一堂课的实效,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关注和尊敬”。而学院派的话语因其复杂性,一线教师难以理解与掌握,“课堂占有率”还很小。“但因为这种话语的历史深度,以及科学的态度,它或许是最有生命力的,并能对明天的课堂教学产生深远影响。”朱永新说。
                                                                                                          一个“自我定位”
  拥有这样一个理想的课堂,“‘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才有了根。”朱永新还提出新教育课堂话语的自我定位——想要拥有优质公开课的课堂活力,但更想让活力呈现于日常的课堂中;想拥有应试课堂话语同样想要的成绩,但希望是以一种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来实现;想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民间标本课堂改革话语一样,是简明的、基于自身的,但也希望它是能够经得起学理解释的;希望是能被高度理论化的,但更注重应用于实际的课堂上。
  他认为,如果课堂不能给学生以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而只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容器消极地接受、被动地应付,学生一定不会享受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如果不能让教师的生命在课堂里发光,魅力不能在课堂里展现,教师只会成为“到死丝方尽的春蚕”和“成灰泪始干的蜡烛”。
                                                                                                             三重“理想境界”
   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表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教师列出个体学生学习清单,也是为了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教学板块则要求课堂清晰划分若干板块,注上每个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及可能所需时间,在讲究必要的节奏、方式灵活多样的基础上,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性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朱永新表示。
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