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生、品社学科课改经验总结与思考
“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生、品社学科非常重要的理念之一。但人民教育出版社郭雯霞老师说:“品德教学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回归生活的问题,而是回归生活以后教师如何去引导的问题。”我对此深表赞同,教育回归生活后教师如何引导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之后该如何把握呢?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探讨,自认为有几点好的做法今天与大家一起讨论。
(一)实践中我们学会了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生活
品德教育虽然力求反映儿童的整体生活,但并不能涵盖儿童的整体生活。因此,我们的教学只是为儿童整理、反思与拓展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个范例。这里就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有意识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生活,帮他理清头绪,知道那是对的,该提倡的,那是错的,该摒弃的,以便使其今后能更有意义的、健康的、有创意的生活。
课前,我们往往布置学生调查一些生活现象、事件或收集一些其它教育信息,但学生搜集的这些信息往往是散乱的,其中教育因素他们不十分清楚,以致生活中有行为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帮助整理、提升认识,把良好的行为习惯落实到位。举例《做明白的消费者》——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上午观看的录像课《我与小伙伴》教师设计的情境练习,根据生活经验自编儿歌小伙伴等,教师这种巧妙的作业练习即在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生活经验……
(二)巧设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与学生课堂反映的生活空壳化现象。所谓学生生活的空壳化倾向就是一些儿童的生活经验非常单一、贫乏,他们的生活经验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的生活经验,就是家庭生活经验也以学习经验为主,在学校以外,与他人包括同龄伙伴的交往很少。面对这一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现实,又不能迁就儿童的这种生活现实,否则就无法使他们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之中去。因此我们有必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课堂上不说空话,把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举例《宝岛台湾》,还有上午观看的第二节录像课《美丽的生命》,教师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追求美丽的生命”为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命的丰富多彩,感受生命的可贵,懂得关爱生命、珍爱生命。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真正走进生活,感受自己未知的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才有利用德育从根本上的落实。
(三)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回归生活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我们的教学往往选取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生活的真实的“生活事件”进行教育。由于是儿童身边的事、真实的事,因而对儿童过去的生活来说是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生活事件对儿童现在的生活和将来的生活来说也是有意义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在现在的生活中提升,过更道德、更健康生活的。比如《国庆假如》一课的教学……
提升也就是教学回归生活之后一个重要的教学价值取向了。
(四)帮助学生准备未来生活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为儿童整理、反思与拓展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个范例,还要着眼对学生未来生活进行规划与展望。帮助学生准备未来生活也是我们课程回归现实生活之后一项重要的任务。举例《全家福》
对学生生活的整理、丰富、提升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准备只是从学生生活这一视角结合教学实践引发的一些感受,教学回归生活之后,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思考,那样,我们的教学会更具有实效。
课改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课改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了一些思考,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1、真实、扎实的课堂是我们的追求。
新课程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由被动的听讲与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由单纯的记忆与模仿转变为理解与创造,由重视书本知识转变为强调实践活动……这些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有利于建立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刻板机械灌输的弊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自主”的度如何把握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问题,今天上午北门学片的郭老师也提到这一问题,度把握不好,常会出现“放之失度”的现象。
2、教材开放了,难度更大了。
兼职教师精力有限,课前准备不可能每节课都充分,教学时可用资源太少,多提供教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