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实验在展示化学课课堂教学
以“构建高效课堂 促进有效学习”为主题的2009年市南区教学工作会议(初中)于2009年12月22日在青岛二十四中胜利召开。在这次会议上首先由24中化学教师孟惠荣为大家进行了《金属的化学性质》课例展示。本节课孟惠荣老师采用“情景—发现”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遵循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原则,以鉴别真假黄金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凸显了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三重表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后,孟惠荣老师进行了认真的课后反思,青岛市化学教研员孙志学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高度评价:本节课充分落实了本次会议主题,是化学学科教学的一个缩影,清晰的体现出化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为“构建高效课堂 促进有效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教师角度看:1、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无论是金属与酸、盐还是与氧气的反应,都能体现出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再进行规律性的探索与拓展,体现出归纳、演绎等科学的教学方法;2、实验的处理,有教师演示、学生实验等方式,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从实验效果看,平日教学注重落实,学生操作规范,训练有素;实验现象明显,也可见教师在实验准备过程中下了大量功夫;3、化学上特有的“三重表征”的认识过程,是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的联系,本节课为促进“三重表征”的协调发展,教师采用微观动画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微观解释,内容高于教材,进行拓展,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并为学生的高中学习打下基础。从学生角度看:1.体现出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观,在引导学生活动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中,“内因”“外因”的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都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和谐发展。2.学生活动注意分层次,学案的应用、化学式的记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三段法记忆金属活动性顺表、实验探究……基础知识的落实,探究能力的发展,真正体现出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动脑,而这两者最终的目的是动心,使学生形成科学态度。3.本节课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实现有效教学,必须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效的提问与交流、有效的媒体运用、有效的激励评价……这样才能实现整堂课的有效与高效。
此外,孙老师还介绍了化学学科的特点:起步晚,冲刺快,起步即冲刺;教师可调控的时间少,始终在紧张的状态下进行的前提下,必然导致化学课的容量大。使全区教师对化学学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构建高效课堂 促进有效学习”,孙老师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效学习的关键在有效活动,有效活动的关键在有效思维。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不能只顾热闹,关键在于内在的思维活动。只有每节课的高效,才能整体优质,提高质量。多年来教学中追求和谐课堂的根本宗旨就是课堂整体的教学质量。只有做到真诚、深刻、丰富,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将以本节展示课为载体,积极研讨,探讨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行为,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提质减负。最后对区教研员石秀竹老师前期作的大量指导性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