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的观课报告

发表时间:2011-09-21 阅读次数:2068
 
    听了李老师的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我深深折服她的教学设计,深深被她的精彩课堂所吸引。我觉得李老师这堂课充满了灵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是理想课堂的反映。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四篇文章旨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细心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第一部分,介绍了法布尔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第二部分,通过两件事来生动地说明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入迷程度。一件事是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另一件事是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母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第三部分写了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着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课文的重点是第二部分,所以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具体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与痴迷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李老师在课堂上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法布尔对昆虫无比痴迷的情感。
(一)   找准切入点,读悟结合。
教师有深厚的指导阅读的功底。阅读教学,只有抓住核心进行,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着迷”是这篇课文的核心,李老师在让学生找到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之后,接着顺势而问: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说明的?现在请你默读一下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
这样很巧妙的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抓住了两件事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降低了概括课文内容难度。在学生概括实践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基本方法。只要说清楚“干什么,结果怎样”就行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又是表达能力的训练,所以这项练习应该常抓不懈。我认为既应该在课堂上扩大训练的面,又应该进行长期的训练。
本节课的阅读目标是: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发现哪些是值得揣摩的关键词句。课堂上教师很巧妙的在学生自己初步领悟的基础上,通过原文与删去关键词语的句子比较,体会哪些是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去揣摩理解关键词。通过这样的手段,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人物特点”阅读方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李老师设计了非常有效的课堂提问,纵观整个课堂,一共提出了21个问题,与学生学习无关的无效提问是没有的,思考性的问题16个,启发、想象性的问题3个,机智性的问题2个。这个数据显示,李老师的每个问题都是经过精心思考和设计的,每个问题的提出都是有目的的。而且在讲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情况是比较好的,共有37人次单独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占全体同学的92.5%,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二)扎实有效的指导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知道怎样写批注。用批注的方法概括人物特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概括出一个词语,而是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想象、推理,有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才对法布尔的痴迷精神感受得比较具体和深入,才能水到渠成的谈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这样的词语,学生概括的很出色。有了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概括能力提高很大。
2.本课的目标之一是:正确书写“昆、纺、察、骂、毒、垃、圾、殿”等8个生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一目标,进行了有效的设计:看一看本课的一类字有哪几个比较难写,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老师强调了“察”, “察”的中间部分很容易写错,,是很必要的。
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生字就不用讲了。其实,高年级学生仍要重视写字指导,只是方法可以灵活些,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分析字的难点,书写时要注意什么。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生字的正确率。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有困惑:上课时学生不爱举手发言。但李老师的课堂并非如此,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争着说,乐于说,敢于说,也会说。这给了我启示: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的课堂气氛,巧妙的语言艺术,这是我们要学习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