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时效性

发表时间:2011-09-28 阅读次数:666

    (一)树立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努力改革课程教学,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优化教学方法,明确教学方向,从而提高音乐课堂实效,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降低音乐的门槛,接纳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我们的音乐教师实在不情愿主动地改变自己,在教学中放下专业的架子,面向全体学生,为大众教育服务。因为我们当年就是学校为数不多的音乐精英,经过老师的甄选、辅导才有今天的殊荣。工作后,为实现专业梦想、为培养接班人而教就成了教学的主要动机,从小学到高中,音乐课的“专业味”愈来愈浓。老师们把音乐当作一门科学和技能来教,在课堂上不经意地制造、扩大着差异,大多数学生慢慢被剥夺了学习和享受音乐的权利。“重活动,轻教学”、“重特长,轻教研”现象的普遍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转变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教师要真正地、积极地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多接受美的熏陶,要站在完善基础教育、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构新的教学生活

(二)创设有效地教学途径,提高教学实效

1、音乐与图画结合创设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强烈的,它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而图画却给人以更鲜明的直观的形象。儿童往往都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而缺乏抽象的思维能力。直观教学时最好的传授知识的途径。因此,讲两者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将把儿童带入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世界。在教学或欣赏一些想象比较鲜明、优美的歌曲乐曲时,就特别适合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或范画,配上与之相应的音乐,接着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述歌曲或乐曲意境,一个生动的情就这样产生了。

2、童话创设情境

儿童喜欢新奇、幻想。童话便以它独特的功能把儿童带入超时空的境界,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儿童具有很大的魅力。看,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仿佛就在他们身边、他们扮演乌龟爬行来体会四分音符节奏,扮演小兔蹦跳体会八分音符节奏。码放小鸟飞体会附点二分音符节奏。在进行二部和声音程练习时,便让一部分小朋友扮演大青蛙,一部分小朋友扮演小青蛙。小青蛙唱的高,大青蛙唱的低,大青蛙叫一声,小青蛙应一声,然后大小青蛙一齐唱。这样学生很快掌握二部合唱,音也唱得准。当他们听到大青蛙和小青蛙一起叫的声音是这样的丰富,好听,一种求知的欲望便在他们心里萌发出来。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本身就是一个童话。如《小青蛙》《大鹿》《小红帽》。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和儿童一齐沉浸在歌曲的童话世界里,与童话里的角色一起忧一起喜。

3、律动创设情境

在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原理启发下,我想如若把创设情境与体态律动联系起来,用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来创设情境,那将会把儿童带入一个微妙的世界。就“走”这一简单的动作,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创设出许多不同角色的情境,如挺直姿势的走,配上进行曲的音乐便是士兵、解放军;慢慢摇来摆去的走,配上三拍子便是海员。用一些带有草原风味的音乐让儿童听音乐做骑马的动作,创设草原牧民的情境。可以听音乐联想鸟的飞翔,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在蓝天中翱翔的小鸟。可以让他们按特定的姿势坐下握着同伴的双手并来回左右的摇晃或者他们可以背靠背地反勾着手臀坐着模仿一只摇椅,他们可以轻轻唱想象着好似摇一只摇篮,使他们的洋娃娃睡觉。总之运用律动可创作情境。

(三)优化音乐课堂评价语言,提高教学实效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和赏识教育的不断提倡,音乐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么,对于我们每周才和学生接触一节课的音乐教师来说,要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们的成长、进步,如果只是单凭期末的一次测评,来简单衡量学生的音乐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平时点滴表现和学习过程,我认为是不合适的!那么,如果我们能对学生在平时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及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有做一定的了解和评估的话,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平时音乐课堂的兴趣和关注;让我们更好、更快地了解学生在音乐艺术各方面能力的成长与进步;让我们能更好、更及时地关注许多学生的喜好、体会他们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让我们能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们的思维动向,并把他们的闪光思维、能力和独特的见解及时地引发、催生和助长。课堂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越来越多,俗话说的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奖励的手段形式也多样了,从口头表扬到给学生加分奖励等等。

(四)强调音乐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以前我们的音乐课堂往往较重视一节音乐课必须要教会学生能会唱一首歌、并了解一些有关的乐理知识、学会识谱、视唱、节奏等一些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这种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和方法。从而导致许多学生会错误地认为音乐课是必须有音乐天赋的人上的课,很多学生也因此对失去了对音乐课的兴趣和正确对待它的态度,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现在我们都清楚,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教育是一种协调人全面发展手段,既发展能力又陶冶情操,当然还要传授音乐知识、提高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现在的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观摩了许多所谓的“优质课”,感觉到虽然一节课涉及的内容和知识面很广,课堂内容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可是我觉得很多老师为了一味地追求激发学生们的兴致却把一些本应该要了解的基础知识给无情的摒弃了。那么,是不是因为课改了,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忽视了呢?比如说:基础的发声练习就可以不练了?识谱、视唱、节奏也无所谓练习了?基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可以不要了解和认识了?......试问:如果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不了解,那么我们的音乐课堂还怎样为学生的终生学习音乐打下基础呢?还怎样为学生的持续可发展提供可能呢?要课改,陈旧的、枯燥的音乐课堂的确是要改革的。而且我们不仅要敢“改革”还要会“创新”!不过,并不是说“要创新”、“要改革”就可以把以前的所有传统的基础教育全部推翻。这好比我们校长曾说过的一个比喻:“传统”好比体操表演中的“规定动作”,“创新”则好比体操表演中的“自选动作”,两者缺一不可。再说,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没有“传承”何以“创新”?如果让一个既不识拍子也认不准乐谱的学生创作一段短小的旋律,他能做到吗?所以,问题在于我们要注意对那些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要枯燥地强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到一些让学生怎样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把这些枯糙的基础知识能力换个方式来学习,最好是能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融于兴趣之中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中感悟和陶冶。

总之,音乐课堂的实效,需要我们每位执教者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探究摸索,不断尝试失败与成功,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才能渐入佳境,达到你满意,我满意,学生更满意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