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选题指导”“开题论证”课,学生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考察,从而产生了许多疑难问题。当这些问题阻碍了活动的进行,且具有普遍性,凭借小组的力量又难以解决时,教师就应考虑安排一节过程答疑课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活动顺利、持续的开展。
过程答疑课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或者从属于某个过程阶段,而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及时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课题的进展情况,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学生活动情况,发现学生的活动遇到了问题或困难。过程答疑课具有不确定性因素,学生所选择的课题不同,产生的问题也就不一样,那么,怎样来指导“过程答疑课”呢?
一、过程答疑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指导内容
1.掌握学生活动动态,及时发现问题:
要想将活动引向深入,就要求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活动动态,发现学生目前普遍存在,又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渠道了解、掌握。
(1)课前各小组将本组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课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
(2)通过课余与各个小组的交流,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问题
(3)通过查看学生的活动日记、小结,了解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困难进行归纳,将问题汇总分类。对普遍存在的问题,留到答疑课上进行专题指导。
2.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应予以归纳,找出其中的共性问题和具备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解决。方法如下:
方法一:简单问题:发现小组活动中好的方法或经验,采用同伴互助、推广介绍的方式进行交流。
方法二:专业问题:聘请导师,专业指导。
方法三:同伴互助,推广交流
第一种方法适用于出现的问题较简单、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当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后,教师应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或困难的类别,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商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和困难?遇到这些问题和困难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方法不足产生的问题,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结合其他小组前期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学习了解相关的方法。如何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答疑课?我想教师要依据课的目标、课的内容、教学学习条件确定教师的指导方式、教学方式,学生的实践方式、学习方式等。
3.在课题的实施中,教师应体现出以下原则:
(1)在实施理念上,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
(2)在实施的意义上,教师是承上启下者。
(3)在实施内容上,教师要成为一个指导者。
(4)在实施形式上,教师要成为一个合作者。
二、过程答疑课课堂组织形式
过程答疑课是把问题集中起来解决的一节课,首先由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组长或者有问题的同学把平时积累的问题汇集起来,老师集中解答。
1.每个小组先汇报自己小组最近的研究方向或者成果
2.提出自己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难题。(可个人提问或者由代表提问)
老师先启发学生,讲解一些和问题靠近的知识来“抛砖引玉”。
3.学生再次根据老师的引导解决问题(小组讨论的形式,而且一个问题可交给全班讨论,让没有研究此问题的学生也参加讨论,因为全班是一个大题目,互相并不冲突,这样还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
4.根据讨论所得,推选学生代表回答问题,老师可以看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有时候可一下子就解决了,有时候可再次引导,直到学生独立思考出问题的答案)
5.老师总结,给出问题的答案。(包括总结提出的问题的深度、广度,表扬问题提的好的小组或者个人,鼓励同学们能够提出更加精彩的问题)。
过程答疑课并不是老师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课,而是有组织、有目的、集中解决在研究性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课例。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给学生解决一个问题,不如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然而,是否意味着要求教师个个成为博古通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不可能、也不需要。因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方法的指导。教师不一定要成为钓鱼的高手,只要懂得钓鱼的方法,能够告诉学生什么地方有鱼,怎样下饵,怎样下钩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