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我正在改作业,有几个小组长交了家庭作业后,迟迟不走,我知道肯定是有些孩子想看一看自己的作业情况,我也没在意,随他看去。
旭:这是哪个的,全对,还有五角星,是大的。(五角星是对作业中做得又对又好的学生的表扬,孩子们都想得,他们认为越大越好吧。)是耀的吧。
耀:不是我的。那个字不像我的。
旭:是静的,肯定是她的。
静:(赶紧看一看,扬着头笑了)是我的呀。
旭:老师,你老把她的作业打大五角星。
耀:就是哟!
静:可是,老师也会将我做错的地方打一个大叉哦!
旭:我也是的。
耀:我的本子上打的叉也老大的。
静:老师,下次您打叉时能不能打的小一点?
嗯!我下次注意。我一边改作业,一边应着。然后接着说,我打叉时没有想到大与小,打大了有什么不好?
静:感觉比较难看,让人看着就难过呢!
另二位小组长纷纷应和。
【思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主体意识也越来越明确,很多事情,很多时候都能看出孩子们的主见。
批改作业过程中符号的使用,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本没有什么,打钩、打叉的大小好像都与我们个人的习惯有关,而与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没有什么关联。
然而,今天学生在我改作业过程中的一番话,让我感到,教师看似无意识的一举一动,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作业中的打叉,你会发现,那些又红又大的叉在作业中确实是难看,它就像一把把刀似的,切割着孩子们体验学习的快乐,无情地打击着他们的进取心。
若还是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你可以这样来想,如果,你的一篇文章或一节公开课,请别人给你提意见,别人对于其中的问题进行放大批评,对其中的优点只是一带而过,这时你会是什么心理?我想一定是一种沮丧的心情吧。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一下,我们更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不喜欢看到作业上那些大叉。
其实,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教育的基本原则,孩子的教育应采取多种激励性的教育措施,而少用一些刚性的否定措施。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也应采取一定的策略,在不伤害他们进取心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育。
今天这几个孩子的对话,让我受到了一次教育,让我体会了,教育无小事,事事要慎重。
所以,从那时起,我决定将作业上的叉打小点,给每个学生的“五角星”画得大些再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