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莫让培训成了“负担”

发表时间:2011-10-08 阅读次数:528

某日培训现场,有教师签到后便出了门,恰好被培训中心主任撞见,问道:“你怎么不上课就走了?”答曰:“我对你们的培训内容不感兴趣。”
主任大怒,旋即向全体培训者训话,整治早退、旷课的歪风。然而,主任的话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临到点名签到或考核的时候,往往人头攒动,可可真到了上课时间,溜边走的不在少数。不禁要问,为何会有这番场景?
时值暑假,按照《教育法》、《教师法》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即实行继续教育培训。而担任这一重要职责的教师进修学校(县职教中心)必会组织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本来这是一次绝佳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都大有裨益。然而,在培训时,许多教师敬而远之,不愿前往(但又不得不去)。
究其原因,莫过于以下几点(本人曾有幸连续参加过几期培训,对其中的相关问题才略知一二):
培训教材基本上是用来“作秀”的。主讲者所讲与教材完全是两码事。可以说,教材发到每个人手里,大多数都被束之高阁(愿意学的也是事后抽空翻翻,顶多作为资料用用。可有的连资料性都没有,纯粹是“搭头”)。更可笑的是,培训教材竟然还有重复,今年用这个,明年继续用,不要都不行。且每次收取教材费,不出具正式发票,报销难。
原先培训均由学校安排教师参加,经费当然由学校报销。后来,培训关乎到晋升、评优等内容,没有参加过培训的人只好自掏腰包前去学习。每期4到5个班,每班人员(50余人)爆满。报名培训费、书费、工本费、验印费(高达200余元)等等名目众多,有的连正式发票都没有。
培训的主讲大多都是领导,听不进也得听。但领导的水平如何,主管的工作是什么没人管。领导主管什么就主讲什么,所以内容相当庞杂,从大街上有狗粪到防疫,从乡镇机构改革到计划生育,从心理健康到法律法规、思想道德,从教学实际到家庭琐事。真可谓是个地地道道的大讲堂,可惜内容太过庞杂,且粗制滥造,听不出个名堂来。等到考核时,将各项与实际培训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名称一填,拿到市上一盖章则大功告成,以后几班如法炮制。
考核将作为培训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培训证书上加盖市继续教育办公室和县职教中心的印章,作为评职、晋升的重要依据。在培训机构由原来的教研培训中心改为县职教中心时,部分培训证书也因为印章的原因,随着机构的改革变成了一纸空文,损害了多少教师的切身利益,也没人过问。
顶着酷暑,冒着高温,许多教师本着学习的目的远道而来,已实属不易,再这样一折腾,谁还有兴趣呢?如此培训,培训主管部门为何不去管一管呢?呼吁相关部门解决培训中的众多弊端,不要再让培训成了教师头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