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将近一个月的磨课即将结束,回顾磨课过程,可以说是意犹未尽。作为研修组长深感责任重大,磨课计划的制定是否准确,分工是否明确合理都将影响整个磨课的进程和成败。所幸的是我身后有强大的团队支持——太平路小学和文登路小学综合组可谓强强联手,在老师们的鼎力相助和群策群力下,我们圆满完成了磨课任务。回顾我们的磨课过程,首先确立了“研究以发展性评价为指导的分层递进教学策略”为磨课主题,由太平路小学陈夏老师执教《新标准英语》第5册Module 4 Unit 1 Can you run fast?作为研究课例,在磨课过程中着重解决问题是:1.学情分析笼统,缺乏量化。 2.教学目标设计兼顾全体但缺乏针对性。 3.课堂练习欠缺层次,没有梯度。 4.小组活动参与面窄,学困生参与效果低。 5.课堂评价缺乏针对性,未充分调动各层面学生的参与热情。经过计划会议讨论,我们确定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和“课堂评价语”这四个维度进行观课,并自制了观课工具—观课量表。同时,根据老师们的特点和专长,我们对每个磨课步骤都进行了详细的分工,特别是最重要的备课研讨和分工观课环节,决定由张坚、卞翠、王倩、张卉青四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对陈夏老师的教案进行直接修改,其他年轻教师则对教案进行跟进评论。工观课环节也进行了详细的分组与分工,由卞翠、张坚、成长、张卉青四位老师分别针对本组的观课点进行总结,并提交观课报告。细致合理的分工确保老师们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磨课。
几个感动:
1.陈夏老师。远程研修开始时,陈老师请了病假,身体不适丝毫没有让她落后于任何一个人,独自在家进行着研修,多篇作业被推荐。开学初,忙着优质课的理论测试、说课但也丝毫没有怨言地接受了磨课环节的执教任务,最可贵的是上午比完优质课下午接着进行磨课课例的执教。我想,一个年轻教师,有这样的吃苦精神,怎能不进步?
2.陈骏老师。从最初8月底在学校的集中培训,到9月份到胶州支教创造条件坚持参加学习,最后全程参与了本组的磨课过程。
3.张坚老师。作为我们团队中年龄最大,教学经验最丰富的“老”教师,张坚老师在磨课中勇挑重担,完成了修改教案、撰写观课报告等多项任务,还针对自己修改的教案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了同课异构的课例展示,为磨课提供了最直观的第一手素材。
4.王倩老师。我们研修组成员中的一大半来自于太平路小学,作为太平路小学教研组长的王倩老师从研修开始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磨课中承担了最多的任务。凡是研修和磨课需要的,王老师总是克服困难欣然接受,强烈的责任感和扎实过硬的专业素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我们的团队。在磨课过程中,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大家相互协作,不分彼此。从最初的课例选择,到目标的制定,再到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反复打磨,精益求精。大家各抒己见,在研究和讨论中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