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全员育人彰显学校特色

发表时间:2020-03-02 阅读次数:3151

青岛二十四中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全员育人模式的探索,从为每个班级设置副班主任到组建由班主任和两名任课教师组成的班教导组,再到成立班主任组,实施全员班主任,学校逐步摸索出了既符合教育规律又适合学校实际的全员育人模式。

鉴于设置副班主任和组建班教导组模式下,难以摆脱班主任为主,其他教师做辅助的惯有定式,无法真正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要求,20159月,24中开始试点全员班主任制,形式为每个班级由三名任课教师组建“班主任组”,组内成员不分主副,共同承担班级管理工作。

经过实践证明,该模式让每个老师都承担起育人的责任,真正实现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想状态。三位班主任之间配合默契,对班级的管理更细致,对学生的关注更加全面,与家长的沟通更加深入,年级德育工作呈现喜人局面。

鉴于试点的成功,20169月,24中继续在新的初一年级推行“班主任组”班级管理模式。20179月开始,24中在三个年级全部实现了“班主任组”班级管理模式。全校一线教师全部承担班主任工作,从而实现了形式上和任务上的真正全员育人。20187月,“班主任组”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工作进入第二轮。8个班级共24位任课老师完全按照学校提前公布的组队规则和个人意愿组成了8个班主任组。到目前为止,我校24个班级全部实行全员班主任。在探索“班主任组”班级管理模式的过程中,24中也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

    1.充分动员:一项创新工作的开展之初,必定面临阻力,为了将阻力减弱到最小值,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24中在推行班主任组工作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调研和阶段性总结,及时的统一思想、鼓舞干劲,有效保障了该项工作的稳步推进。

在学校决定试点班主任组模式前,学校派出分管领导带领骨干班主任到全国开展过类似工作的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邀请了有成功经验的兄弟学校一线班主任到校作经验介绍,激起了全体教师的兴趣和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学校召开了全体教师参加的引导会,就本校是否可以开展此项试点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组织全校教师表达自己的参与意愿。在大多数教师表示愿意尝试的前提下,学校才决定在一个年级试点。这种做法让老师们感觉到自身的观点受到尊重,感受到学校是在做实事,因而激发了参与的热情。

在班主任组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学校每学期均组织专项研讨会,班主任们不仅交流班主任组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抛出困难与困惑,共同协商改进方案。老师们过程中有支持,有效保证了班主任组工作的推进。

    2.科学组队:建组的过程中,首先赋予教师一定的选择权,学校把全体教师按照学科特点分成三类,教师可以在自身之外的其他两类同事中各选择2人作为合作意向人,在考虑教师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学校充分考虑到教师年龄、学科、性格、能力等因素,组建班主任组。这种形式,确保了组员之间能够各尽所能、取长补短,解决了因教研、外出培训及教师个人请假等因素造成的班级管理空白期,同时也于无形中增强了教师间的凝聚力。

    3.捆绑评价:学校目前对班主任组实行捆绑评价,德育考核以班为单位而非以人为单位,同一班主任组的教师在月考核、学期考核、年度考核中均享受同一等次评价及待遇。这种形式,让同组班主任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避免了力量内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育人的合力发挥到最大值。同时这种形式,也让平时工作不是非常积极的小部分教师因羞于拖他人后腿,而改变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有效的优化了学校的工作氛围。并且,这种形式也加速班主任的梯队建设,强带弱、老带青融入日常工作,落实于潜移默化,尤其青年教师的成长迅速。

四年多的探索实践,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先后在全区德育干部会议上以及市教育局召开的专项工作调研会上做过经验介绍;同时,《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网易新闻》等多家媒体做过专题报道。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继续探索完善全员班主任这一模式,为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真正以人为本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