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四中学 2019—2020-1教学工作计划

发表时间:2019-12-12 阅读次数:2923

本学期我校教学工作将以市南区20个项目为目标,以“现代学校治理提升项目”和“教育综合评估项目”为统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认真研究分析《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实施方案》,迎接中考改革第一次检阅,落实“提供适合人的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紧抓课程建设和提质减负,将科研教研、校本培训与教改实践有机融合,推进课堂教学,提高质量。具体工作如下: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学管精细化、规范化

1.规范办学行为,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三级课程,规范办学行为。杜绝出现随意挤占其他课,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课程建设中心将进行常规检查并及时反馈。

2)从基本的教学常规着手,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继续坚持执行“五保”“五不”。保证备课后上课、保证课堂学生人数、保证师生同在课堂、保证课堂内学生安全、保证作业布置。不迟到、早退、缺课;不吸烟、喝酒后上课;不在课堂使用手机;不坐姿上课;不随意调课、拖堂。强调不允许出现商业活动进校园进课堂等现象,课程建设中心将在本学期继续加大力度检查。

2.加强常态课建设和听课管理

1)在规范常态课的基础上,加强对常态课质量的提升。从关注课堂到关注课前备课和课后辅导,使每一节常态课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优质课。每位领导干部联系一个教研组参与听课、评课等活动。同时通过随机听课主动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任课教师沟通交流,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2)本学期要求中层以上干部跨学科听课,不少于15节;教研组长、集备组长要经常听组内教师的推门课,每学期不少于15节;任课教师加强相互听课,在听课中学习,提升业务水平,每学期不少于15节。鼓励青年教师不仅要听同教研组、集备组教师的课,还要跨学科听课,同时要求教龄五年以内青年教师不少于20节。学校课程建设中心组织2-3次抽查并反馈。

3.贯彻提质减负精神,科学布置作业

切实落实教育主管部门提质减负精神,认真贯彻执行 “零起点”教学工作,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提高作业布置的质量,体现分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书面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1.5小时,其他学科做到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结合课堂教学改革,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作业,严禁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班级通过微信群每天将作业信息发布到群里,做到师生家长全知晓。针对市南区20项目检查重点,学生作业将重点检查班级作业量统筹安排、分层作业是否布置及批阅规范等情况,加强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抓好培优补差工作。同时教师要结合中考改革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安排个性化作业。探索新途径,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4.加强其他常规细节工作的检查力度

进一步规范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教研记录、集备记录、相关特色功能教室使用、填写及相关专项活动材料的上交检查工作。学校将采取全面检查与不定期抽查两种方式,并将检查结果在全校进行反馈和通报。相关特色功能教室使用、填写及相关专项活动材料的上交将依据各督导要求和活动具体要求及时跟进并存档。

二、加强教学管理和研究,提升教育质量

1.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升实验教学工作实效性

加强实验教学,做到实验教学规范化,档案规范。继续坚持实验室的使用效率,结合中考要求做到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切实把实验作为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从实验中去感悟体验,获得结论。

针对学情和考试要求,加强对生物、物理、化学实验的研究,做好学生分层操作、练习的方案和准备。

    2.加强集备研究,强化集备效果

以问题式集备为依托,做好学科集备研究。继续坚持每周一次不少于2课时的集体备课时间,实施人人写简案,一人主备、集中研讨、个案修改,教后反思。体现三定六备要求。另外,集备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重点关注有效问题的设计,教学流程的科学有效,情景设置的必要、合理,集备内容与学情的契合等。学校将分年级、分学科提炼出学科特色集备模式进行展示。同时,继续组织优质简案的评选活动,教龄五年以内青年教师要写详案。

3. 落实教学五环节,提倡“悦动课程”,创设生动活泼多样的课堂,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要积极打造形式多样的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与体验中感受到生命的悦动。同时,积极落实教学五环节:集备环节:重点推进问题式集备。上课环节:要求精讲多练,贯穿两个任务“提出好的问题”、“进行好的提问”,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布置、批改作业环节:要求严格规范作业量,提高作业布置的质量,体现分层。检测与反馈环节:课堂检测、单元检测相结合,每堂课进行5分钟以内小检测,做到堂堂清,日日毕。课外辅导环节: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做好不同年级学生的分层辅导。

4. 进一步做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联盟校相关工作

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参加联盟校相关活动,更深入了解联盟校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研究现状,利用好这个有力抓手,在推动高效、多元课堂的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方面促进学校下一步工作安排和方向。

5.抓好毕业年级和中考学科的教学工作

1)初三年级认真研究新中考方案,统一思想,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力求全面提升中考成绩。全体教师要真诚爱护及尊重每一个学生。竭力与学生建立互相信任、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爱学生、鞭策、激发起学生拼搏的斗志。

各学科制定并落实科学有效的复习计划,准确把握中考导向,确立每一轮的复习重点和复习时间,并严格执行。各任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所教学科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精选复习题型,以点带面,辐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认真落实学科分层次教学,在集备上下功夫。级部主任牵头组织学生自招迎考的准备工作,教研组长、集备组长做好配合工作,保证优生的质与量,做好临界生的辅导,提高其学习效率。

  2)初二年级做好生物、地理、微机中考复习工作。从本学期开始,加大对学生生物、地理两科学习的关注,尤其是生物实验操作。召开学生、班主任会,做到学科教师、班主任、家长齐抓共管。

三、优化课程建设:夯实基础、注重体验

1.继续坚持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本学期学校将严格执行并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开足开齐上好每一门课。同时继续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进程,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学科的育人功能。本学期,各学科在上学期针对中考新政策方案解读、修改、开发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研究。继续坚持艺体术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推进。

2.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1)优化梦想课程

全面推进梦想课程建设,优化梦想课程质量,探索梦想课程与道德与法制课的融合,发挥梦想课程德育育人功能。通过梦想课程,提升学生自信,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其更加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特色班会课程

2)班会课程

利用周一班会时间,三个年级开展凸显年级特色的主题班会课程。搭建德育教育平台。

3)离校仪式课程

以初三年级毕业离校为教育契机,加强离校课程的仪式感,提升育人实效性。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充分发挥专职心理教师和心理辅导室的优势,做好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辅导,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5)打造海洋+课程

继续发挥我校“前海后湾”的地理优势,打造海洋教育特色,以海洋课程和海洋实践活动为抓手,建构适合24中的海洋+教育体系。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继续推进特色教研组建设

各教研组围绕新学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从落实课堂教学、集备教研、读书研讨、课题研究等方面入手,做好组内建设和学科研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打造本学科特色,教研组至少每月围绕教学研讨组织专题教研活动一次。同时,继续加强对中考政策的教研活动研究,把集体备课、课例展示、政策研究、分层教学、有效提问、课题研究等模式结合起来,以研讨促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借课改、借中考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局面。

2.加强对课标和教材的解读,以积极心态面对中考政策调整

要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就要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课标研讨和解读,分小组对照课标要求细化到相应年级月集备及周集备(或单元集备)。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学科根据新教材改革,更要以集备组为单位,研读教材,将课标与教材、学情有机结合,进行集备。学校将分年级、分学科提炼出学科特色研究模式进行展示。

3.以骨干教师为引领,加强教师梯队建设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辐射带动作用。做好“传帮带”业务培训。组织青年教师的拜师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胜任岗位需求。推进不同层次的教师尽快提升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做好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工作,不断丰富教师个人成长档案。

4.以技能比武、专题培训等为抓手,以赛代练,以训促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本学期拟组织优质课、集备等活动。以课题培训和研究为契机,以点带面,整体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多方面创造条件为教师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通过经验交流、团队学习、校际交流、外出培训、公开课展示等活动,促进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