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24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一、实施宗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第一,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二、实施目标
鼓励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充分利用校园资源、社会资源,结合校情生情等因素,参考《纲要》中列举的52个主题,自主开发并实施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开发与实施目标是,使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突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体认与践行。
三、硬件建设
学校现建有“综合实践活动室”、“环保酵素活动室”、“3D打印活动室”、“机器人活动室”、“科技活动室”、“陶艺室”、“生态园”等活动专室。还拥有9台3D打印机,16套机器人,5套Arduino开源套件,20套陶艺工具、20套传统木工工具。这些硬件设施可支撑起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四、师资建设
依托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基地学校的平台,以学校组织协调、教师自愿申请的方式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确定至少1名专职教师,每位教师确定至少1个主题课程开发方向。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纲要》精神,深入研究具体活动内容和方式等,不断提升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
五、课程开发
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围绕着“生态校园 智慧生活”这一总的主题,开发环保、创客、种植三大类课程。目前正在开发的课程有:环保类课程《变废为宝》、《环保酵素救地球》;创客类课程《3D打印》、《创客梦工厂》、《创意机器人》、《陶艺》、《纸艺》、《益智数学》;种植类课程《田间种植》、《无土栽培》。其中张静老师主持开发的《环保酵素救地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荣获青岛市精品课程。
六、课程实施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同时,发挥我校教育信息化示范校的优势,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互联网+教育的教学形式,注重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资料收集与评价。如利用青岛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活动任务、收集学生资料,构建学生的电子成长档案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