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着力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由于低年级学生年级比较小,所以就更需要教师有意识的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主体初步创新力的培养。
一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培养他们的创新力,首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然而传统教学更多的只注重结论的传授,方法的灌输,在这一贯的模式中逐渐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作为老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温暖、宽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不时的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想法,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与学生一起玩,而建立友好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积极努力的思考,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就会相应提高。
二、在学生的“好奇心”中,培养创新能力
好奇心是低年级学生具备的天然条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发展创新力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其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创设相应的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问题中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的创设,使枯燥的数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使它赋予了生命的活力,既为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提供了机遇,扩大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资源,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使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不断成长、壮大。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很多学生由于经常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消费,所以对于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并不困难,于是,我可以安排了模拟买卖活动,由于学生都从家中带来了心爱的玩具或其他物品,所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且通过一对一的现场交易,学生不仅巩固了对钱币的认识,而且,多数同学能独立完成简单的消费。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个体差异选择自己喜欢的参与方式,课堂气氛活跃,很好的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多动手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一些基本的概念。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为了能数清楚每一种小动物的只数,学生运用提炼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杂乱无章的东西先分类,又为了能更好地进行比较,把每一类小动物从上到下的排列整齐,最后清晰的数对每一种小动物的只数,并能够通过看象形统计图提出与数学有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强调了统计的过程,于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整理一下“数小花”的练习题,当然有的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出现失误,但是通过最后的反馈环节,纠正并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教师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意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也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3.多观察、质疑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知觉。巴甫洛夫说:不学会观察,你们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所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只有观察了会提问,才会有创造。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例如:在教学《比一比》之一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先自己观察,然后再做出判断,有一道练习题是这样的:两盆高矮不同的花,一盆放在地上,一盆放在窗台上,这样一来,顶部就显得一样高,有多数学生在判断时认为是高矮不一,但是也有的学生仔细的用尺子比较他们的最顶部,最终判断是一样高,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观察后的质疑是培养创新力的有效途径。
4、多思考假设
我们说有思考才有可能创造出奇迹,然而有假设、猜测才有创新,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情的假设占有适当的位置。在教学《0的加减法》这一部分时,有一道例题:3-0=?,有的学生很快的说出了答案是3,于是我就问道:“为什么你会这么快的做答,你能举个事例说明这道算式吗?”学生自信的走到讲台前,拿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三个桃子,然后说道:“妈妈给了我三个桃子,可我因为不喜欢吃,一个也没动,所以还剩下三个桃子。”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的假设和举例来对自己所思考的问题作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一题多解
小学数学培养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就是让学生灵活的提出假设,从而来有效的处理此类问题。巩固练习环节中,我多以生活中的数学为基点,追求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他们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思维的运转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
(2)常规问题新解
在教学中对低年级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只满足于常规方法的特点,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想,不要只局限于课本上的一些常规。例如:教学第一册的“20以内的进位加”,教材中例题“9+4”的计算,以往教学分三步进行的:第一步,先把两位数4分成1和3。第二步是9加1得10。第三步再把10和3和起来,得13。学生则通过思考,假设,说出了解答这类题的其他方法——1、数一数;2、想10+4=14,9比10小1,所以9+4就比14小1,也就是13等。我们不能强制学生用我们的思路来做题,只要通过他们通过对比选择,活跃了思维,这就是一种收获。
三.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与创造
创造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大量的思维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相信学生是发展创造力的“兴奋剂”,老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改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或老师灌机器,机器灌学生的模式。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和探索价值的环节,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自主探索。
当前,国与国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放眼二十一世纪高、新、尖的人才必需具备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一个人的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培养、发掘才完备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从低年级的教学就注意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对学生的后继学习是会有相当主要的作用的,会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