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什么样的科研才能兴校

发表时间:2011-10-20 阅读次数:1050
    目前,搞科研似乎成了许多中小学的一种时尚,但毋庸置疑,并非所有的“科研”都能“兴校”。那么,什么样的科研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呢?《教育研究》杂志社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苏州共同主办的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教育科研工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中小学科研的性质与目的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侧重点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行为,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基础与价值预设。它与高校和科研部门的研究活动既相同又相异。相同的一面在于创新,科研之所以兴校,其机理就在于创新的研究能带来办学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所不同的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服务于教育与教学活动,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侧重点应定位于应用或开发研究。正因为育人的整合性,决定了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全员参与的必要。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方面:将学校教育科研看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包装”与“营销”行为;(2)价值取向方面:为追求政绩与轰动效应,提高学校知名度而搞教育科研;(3)操作策略方面:重文章的写,轻课题的做,重发表论文、获奖等结果,轻研究过程;(4)科研方式方面:下移书斋式的研究,旨在贴标签;(5)实施行为方面:依赖专家,而轻本校教师参与,满足于“点”上开花,忽视“面”上结果,等等。
  三、关于科研方法与管理的有关策略
  有代表从自己从事科研的经验出发,提出了课题选择的八点建议:课题宜小不宜大;课题宜重不宜轻;课题宜准不宜偏;立意宜深不宜浅;角度宜宽不宜窄;中心宜集不宜散;领域宜热不宜生;见地宜新不宜旧。本次会议代表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省、市、校教科所(室)的负责人,加强与改进中小学科研管理自然成为人们关心的课题。转变观念、营造氛围、专家指导与教师结合、健全机构、规范管理、增加投入、加强学习、全员参与、注重应用等是各地开展教育科研的宝贵经验。
  四、关于中小学科研的导向
  大多数代表认为: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能取得应有实效的基本方法。所谓“行动研究”,就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一种研究活动。它是有别于教育理论研究者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构建型的那种教育科研活动。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育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五、科研与兴校的关系
  “科研”是手段,“兴校”是目标,构成这一因果关系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有代表结合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这一典型案例,分析并论证了“教育科研——教师转型——学校改善”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对“科研兴校”这一命题作了理论上的诠释。代表们认为,定位于“实践研究”的教育科研,不仅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推出名师名校的必由之路。科学研究是使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的重要途径,这一点成为会议代表的共识。
  六、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问题
  随着科研兴校这一理念的广为传播,近些年来人们对教师的专业活动这一问题理解更加全面。研究应成为教师专业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意味着一种新的教师形象的确立。有代表提出,师范院校必须改变培养“教书匠”的传统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同时,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应由目前的学历与学科知识的补偿教育转移到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上来,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