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是搞好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各级学校教育中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缺乏更清楚的认识,没有把握其真正实质,导致小组合作学习走入了误区,这种现象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是形式化。很多教师仅将“合作学习”当作“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用上。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热热闹闹,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这样一来,“合作学习”成为了“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状。
      二是组织不严密。 很多教师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是你一言我一语,有些学生甚至感到无事可做,对别人的发言心不在焉,这些都难以自觉地形成良好的秩序和讨论氛围,不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的提高。
      其实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形式。它的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那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呢?下面我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构建合作小组,制定合作常规
要想让合作小组更具有实效性 ,教师就要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一是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仅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二是小组成员应该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和交流,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和轮换,还可以按照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因为小组合作时有些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而有些学生却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自觉性较差,组织不好更容易使课堂陷入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让接受知识快、责任心强、有主见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给予小组长必要的指导:
      ①、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学习,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    
      ②、进行合作学习时,要提出具体学习要求,使组长能有目的地组织学习。比如,是学习生字还是交流识字方法,是分角色朗读还是有感情朗读。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学生已经适应了这种学习方法后,就应该让全体同学轮流当小组长。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合作学习不是教学的点缀,也不是为了转变教学模式、达到教学改革要求的形式化表演。合作学习应当注重它的实效性,要为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服务。因而要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者开展全班学习,例如字词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词填空或是看图理解等方法来完成。朗读课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是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进行语感训练,只要符合实际就应给予肯定。而较为复杂、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在学生充分的理解课文后,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那么它是小朋友的什么呢?’小朋友经过讨论说出了许多让我意想不到的答案。有的小朋友说荷叶是我的太阳伞,有的小朋友说荷叶是我的餐桌,还有的小朋友说荷叶是我的水杯……真是惊喜连连!从中也让我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给课堂带来的生命活力。像这样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见,但却不是每篇课文都有。因此,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有必要拿来合作一番的。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应当考虑到哪些问题该合作学习学生才可能明白,哪些问题不必合作学习学生自己就能弄明白。课堂上要注意选择有价值的可以用来进行思维训练的问题。
      三、创设宽松、自由的合作环境
     有些教师以为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不便于介入。所以在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就轻轻松松地站在讲台旁边袖手旁观,或是在学生中间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新课标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作了如下阐述:“教师是教学活动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我认为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 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教师要努力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对表现好的小组和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要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和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在组内可安排他们优先发言,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 提供时间上的保证  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四、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
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而且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对“合作”的认识比较肤浅。要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教师必须加以指导。在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应体现层次性:
    (一)注重指导 以强带弱
一年级第一学期,刚开始分组学习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并交流方法。问题抛出去以后,好多学生都用无所适从的眼神望着我。原来学生根本就听不懂我的意思,于是我请表现较好的学生说说他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读的。有了第一位同学的启发,别的学生也活跃起来,争先恐后想发言。我就让他们在组内交流。就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交流,学会了很多种不同的朗读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他们乐于展示自我的良好品质,还使他们在合作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进而乐于合作。
    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此时我充分相信学生并把知识点设计成各种形式的游戏和比赛,让学生在游戏和竞赛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生字词,我让识字量多的学生领大家读,之后再让基础较差同学领读,由于有前面同学的示范,那些同学都读得不错,借此机会我让全班同学对他们的表现给予掌声鼓励,让他们在掌声中找到自信。我还每周一次开展“识字大展示”竞赛活动,让那些识字量多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自己的识字经验,之后小组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最后师生交流,共同总结好的识字方法。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比比看谁写的好。这样一来,同学们都能在交流中学会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比赛中,大家各显其能,都不示弱,强的更强了,能力较弱的同学也在他们的带动下有了很大进步。指导读书方面,对于那些难理解的词句,我让学生先采用组内疏通,再按小组汇报的方法,让他们在交流中以强带弱,共同进步。
      (二)提高要求,分工合作
      到了二年级,学生合作学习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这时,就应适度提高合作学习的要求。如,读课文比赛中,我先让学生组内自主练习,再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小组之间“打擂台”。结果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根据自身条件分担适合自己的角色,扬长避短,人尽其能。有争议的问题,我先不公布正确答案,而是让他们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法,在争论中得出正确结论,在争论中撞击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如,教学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时,让小组讨论:浅水洼里的小鱼除了小男孩在乎,还有谁在乎?教室里一下子像炸开了锅,同学们立刻热烈地讨论开来。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汇报。同学们有的说:浅水洼里的小鱼,鱼妈妈在乎。有的说:浅水洼里的小鱼,他的兄弟姐妹在乎。有的说:浅水洼里的小鱼,老师同学在乎。有的说:浅水洼里的小鱼,爷爷奶奶在乎……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有一小组说,我们组经过讨论,觉得凡是有爱心的人都会在乎。这就是集体的智慧,这就是小组合作的魅力。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增强交流、锻炼能力、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等方面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要想真正用好这种教学方法,我觉得光做到以上几点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在备教材、备学生上下功夫,要能根据学生实际,用活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办事,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