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语文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我校语文组本学期“生活化”教研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老师们平日教学实践的重点。针对苏教版教材的特点,以及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段目标我们确定将以下三方面内容作为突破口选取生活化素材:
(1)有情有趣——识字教学的“生活化”。平日我们组织老师们在集备时寻找教材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点,在备课前的通读教材环节,要求老师们不仅做到理解教材,制定目标,还要找准文本中与日常生活联系的地方。在本学期的“如何指导学生学”的高效课堂研究课中低年级的老师们,都很好的借助学生已经有的经验和积累,强化了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如一年级的刘翔老师在教学“月”字时首先出示弯月的图片引导学生记忆生字字形,然后又让学生说说还见过那种形状的月亮,再出示圆月、弯月图片引导学生练习用“月亮有时------,像-------;有时-------,像-----”的句式说话,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接下来老师有启发学生们说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这个字,既进行了扩词练习,又渗透了在生活中识字的学习方法。最后老师还让学生们背一背平日积累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看到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的样子,看到他们因兴奋而通红的笑脸,每一个听课的老师们都被深深的震撼了,谁又能说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呢?
(2)开放而富有活力——阅读教学的“生活化”。对比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我们中高年级的阅读课,也因“生活化”而充满活力。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老师们借助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齐瑞芬老师是我校语文组年龄最大的一位老师,平日的课堂教学扎扎实实,但总感觉缺少了一点活力,本学期语文组开展的“生活化”教研也让她的课堂变得有滋有味,让人回味。如齐老师在执教《轮椅上的霍金》时,出把握住课文的主线,重点突出外,给老师们留下最深印象的还要数课堂上的三次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霍金的顽强不屈,当学生找到医生诊断霍金的生命只有两年时,老师就势引导学生说说假如你是霍金此时会怎样,孩子们有的说会绝望、无助,甚至想到结束自己生命;有的说要赶快享受生活,去做自己平时最想做的事,此时老师出示霍金的行为,这无疑对学生是一种震撼,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对人物的品质得以体会。
(3)找寻生命的绿洲——习作教学的“生活化”。本学期语文组继续开展生活化习作的研究,使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而新鲜的材料。例如:学校在十一前夕组织了秋游活动,本次秋游活动是到城阳挖花生,这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是非常新鲜的,活动后我们以“收获”为主题开展全校性的征文活动。学生们人人参与,生动的再现了秋游时的热闹场面,学生们有的收获了花生,有的收获了美景,有的收获了友谊,有的收获了师生情。内容之丰富,描写之具体,语言之生动都是老师们始料未及的。一次生活化的习作尝试,也让老师们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惊喜”,因此我们下定决心要将习作教学生活化进行到底。
像这样的实例还有许多,我们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会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机会,让学生在周围的事物中学会感悟、品味。“生活化”教学让师生们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