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随着课程方案的进一步落实,语文、数学等科目周课时数明显减少,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成为广大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区教研室推行的“目标导学,自主有效”的的课堂教学改革也进一步深化,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首要选择。本学期以来,我校围绕构建理想课堂,将自主学习与有效指导相结合,对如何提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  
   一、明确预习目的,进行有效预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学能力差,自学习惯尚未养成,如果粗放地安排预习,比如“预习第几课”。学生不但不能有效的预习,完成预习任务,还会养成做事不认真的坏习惯。  
    二、合理地安排预习时间,进行有效预习  
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教材内容有了明确预习目标后,那如何安排预习时间呢,这也需要合理地调配,让学生带着愉悦的、自觉的心理去预习,使学生能在较少的时间里投入对新教材内容的预习中,获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  
对于不少的师生来说,由于课时少,常规作业课内完不成,就自然变成了家庭作业。家庭作业的繁重,自然冲淡了预习作业。要求他们在家庭作业之上又去预习将要学习的新教材,学生会产生心理厌烦,往往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这样的预习是无效的。所以,如何合理的安排预习时间,也是提高有效预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此,我们一是控制非预习作业,给预习作业留出更多的空间。二是不同年级段采取不同方式。一二年级课内预习,每节课前10分钟左右;三年级课内课外相结合;四五年级课外预习为主。  
     三、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进行有效预习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预习中,可采用朗读感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收集资料、系统归纳、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如:在预习古诗时,可采用朗读感知入手,先通过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提出困惑,再借助收集资料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资料,然后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字、词、诗句的意思。接着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最后讨论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和体会。又如,在对阅读课文进行预习时,先粗略地看一遍,划出不懂的生字、词句与段落,借助字典弄懂字、词,对于不懂的句子或段落,通过与讨论交流来分析理解,最后从不同角度读文,归纳课文中心,反复阅读,深入感知。  
    四、重视预习检查,进行有效预习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从而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主要采取小组检查和教师抽查的方式,小组检查是为了不留死角,教师抽查目的在于了解学情,可有意识地将学生包含优中差学生的几个大组,每次抽查一组。  
预习是一个寻疑的过程,预习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好课前预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