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自主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自主创新"在学生的学习上表现为"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积极参与、敢于质疑问难的意识;独立思考、不怕挫折的精神:严谨、诚实和勇于创新的品质;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但是,课堂教学如果摆脱不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那么"不管教师教得如何出色,讲得如何牛动直观,都无济于事"(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语)。那么,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
  一、尊重学生需求,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
  l、教师要真诚关爱每一位学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尊重和爱。当学生这些需要得以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引发学生学习的良好兴趣,而且 转化为学生内部学习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广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暂且落后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鼓励、关心和同情,教师要把微笑带进教室,要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你说得真好!""你的进步真大!""老师相信你还会进步的!""你真了不起,知道得这么多!"……这些热情洋溢并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人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了一个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2、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对动机的激励作用大干失败的体验,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次又-次的失败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而产生厌学情绪, 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则能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尤其是小学生,对成功的事情易感兴趣,易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并愉悦其整个身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要努力了解每位学生原有的基础,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信心。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冒出的创新意识,要积极引导,倍加呵护,促使他们在得意之中不断迫求成功。而对学习广有困求的学生,要耐心细致地点拨,给台阶,作铺垫。尤其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教师更要耐心地帮助寻找错误的原因,对他们改正后的成功,同样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增强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二、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关键。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学习。动手操作的进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进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牛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又能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例如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推导,学生理解起来有-定的困难,如果通过动手操作,则就比较容易接受。如,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 l2公顷,1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3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根据题意, l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可用12×l5计算,如何计算?教师让学生先在一张长方形纸上折出12,表示 l2公顷,然后再折出它的 l5,由此得出 l2公顷的 l5 l10公顷, l10公顷正好是:12×15=1×l2×5l10(公顷),用同样的操作方法得出:12×35=l×32×53lO(公顷),由此推导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步骤清楚,要求明确,而且能使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变成学生可接受的形式。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学习。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促使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格精神。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为学生提供讨论材料,要求学生围绕中心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展开争论。教师在学生展开讨论中,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并给予适时的点拨和必要的帮助。
  3、指导看书,让学生在阅读中参与学习。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既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手段,又是学生从"学会""会学"的过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利用教材,做到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课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课后要求学生温习教材。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参与学习,在参与中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三、加强教师的支持与帮助,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率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学生的学习有规定的学习时间和同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削弱,而是由原来的控制与组织,改为支持与帮助,并以此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率。
  l、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动机可以由内部因素引起,也可由外部因素激发,而需要和内驱力是激发动机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在黑板上写 "5""50""500",问:谁能在每个数的后面添上适当的单位,并用''"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500505大,怎能用'="连接? 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出可用5元=50角=5OO分、5米=50分米=500厘米……后,教师又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用"="连接起来? 这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5=50元=500元、5=50=500米……这时揭示课题:小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不仅在课的开始,而且在整堂课的教学进行中,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地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坚持素质化的评价标准,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素质化的评价标准,即不以学习结果为唯一标准。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除学习结果外,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勇于创新,是否敢于质疑问难,是否 与其他学生积极合作等等。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并不是单纯为提高学科分数服务的,它们本身就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评价标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现代教学进程中教师的指导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这不仅仅是终身学习的需要,而且从教学近程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来看,只有学会了学习,学习主体才会真正具有一种参与到学习进程中去的能力。学会学习,首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具备-定的自学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条件。如何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是我们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要协调好教法与学法。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使教法与学法同步,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必须要加强指导与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我们的教学进程成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还应注意做好示范,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他们在模仿中掌握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促使学生动脑,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等。再次要注意反馈与矫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强化信息反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治,如个别谈话、集体评讲等,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从"学会"走向"会学"